看到你们一张张青春的面孔,充满活力,真是“羡慕,欣赏,赞”。我也曾年轻过,也曾读过新闻系,也曾坐在台下聆听学者、记者、名人的讲演。真知灼见,妙语连珠,让我终生获益。今天,我自己也站到了讲台上。希望我的系列讲座能对大家有点参考价值。
自我介绍一下:从1981年到2011年,我在中国日报社工作了30年。退休前,我有三个职称:中国日报高级记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中国外文局图书评委。退休后,我仍有三个“头衔”:我老伴的老公,我女儿的老爸,我外孙和外孙女的姥爷。我认为,这三个“头衔”的含金量丝毫不低于那三个职称。
我出生于1946年,所谓的“战后一代”。同年出生的还有:中国的余秋雨(文化学者);陈逸飞(油画家,59岁去世);美国总统克林顿和小布什。人生七十古来稀,那是古代的说法。现在的说法是:八十没问题,九十能争取,七十小弟弟,六十算老几?我的老师于友,今年97岁,竟然制定了一个《十年读书计划》。于老师的老师周有光,今年107岁,头脑清醒,思路清晰,每年都有新书出版。尽管每个人都要告别终将逝去的青春,尽管青春小鸟一去不回来,但青春的心态是可以留住的。任何时候,我们都要“实事求是,朝气蓬勃”。
假如有来生,你选择什么职业?我的回答是:还当记者。为什么?有这样几个理由:第一,可以面对面地接受名师高手的指点,并且不必交学费。第二,天下大事我先知。第三,可以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得体的社交能力和过硬的写作能力。记者这个职业,值得我们为之奉献青春,甚至奉献终生。当然,不是所有的新闻系毕业生都能坚持到底。毕业之后,不少人改行:或从政,或经商,或出国,当然更有像我这样“一条黑道走到底”的。
选择职业有三条标准:个人兴趣,发展潜力和经济收入。假如这三条都符合,那就是理想的选择。如果不尽如人意,暂时又没有更好的选择,也不能混日子。而是要:凝神聚气,等待时机,先求生存,再谋发展。
今天,我来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和大家座谈“对外传播的文化报道”。由我做中心发言,然后一起交流,互动,探讨,求真。虽然谈不上“学术”,但是“接地气”,发散“正能量”,对大家确定今后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目标也会有所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