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无雪】
今冬
北京无雪,
干燥
口唇欲裂。
日子
平平淡淡,
激情
自生自灭。
渴望
春雨早降,
老树
发出新叶。
2018年2月26日,北京
【三周年祭】
溪水
渐行渐远,
悲痛,
丝毫未减。
芳华
随风而去,
镜中
一张老脸。
所幸
秃笔尚存,
彷徨
还是呐喊?
2018年2月26日,北京
【附录:泪水浸透的独白】
老伴走了。2015年2月26日上午10时40分,在我和两个女儿的泪水与呼唤中,深受病魔折磨的老伴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没有痛苦,没有牵挂,老伴安详地走了,尊严地走了。3月6日上午,两个女儿陪着我,在洛杉矶玫瑰岗墓园泣送老伴入土为安。玫瑰岗墓园始于1914年,面积很大,树木很多,草坪很绿。我们购置的是夫妻合葬墓地。老伴暂且在此歇息,等我百年之后,再来同你相聚,咱俩生生死死永远在一起。
我和老伴在1964年定情于吉林大学外文系,由同班同学结缘为终生伴侣。文科楼那一张张纯真无邪的青春面孔,人民大街那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七舍八舍门前那一丛丛浓郁醉人的紫丁香,都是我们一辈子抹不掉的记忆。
1970年我们从吉林大学毕业之后,曾在杜尔伯特、齐齐哈尔、长春、北京工作,大多数都在同一个单位。只有一次两地分居,就是1979到1982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攻读新闻写作的那三年,也是老伴在吉林大学进修并任教的那三年。那是我家最艰苦的三年,全家四口分居四个城市:我在北京,老伴在长春,大女儿在哈尔滨,小女儿在大连。
老伴生前多次对我讲:在吉林大学任教那三年,是她智慧和才华总爆发的三年,是她单刀赴会、独当一面的三年,也是她和学生亲密相处、最最开心的三年。而这三年,恰恰是我不太了解详情的三年。老伴去世后,我收到她的学生雪片一般发来的慰问信件,情真意切,给我补上了这一空白。
坦率地讲,老伴的情商和智商都比我高。假如当年她留在吉林大学继续教书,肯定会成为一流的教授和博导。为了全家团圆,她恋恋不舍地离开吉林大学,进入中国日报。实践证明:夫妻同在一个单位工作,确实有诸多不便。由于我的愚倔,给自己带来许多尴尬,也给老伴带来许多担忧。为此,我深深地自责。
在老伴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善良,奉献,吃苦耐劳,无怨无悔。她的心里,装满了对丈夫和女儿的爱,唯独没有她自己。我曾多次劝她“善待自己”。她笑笑说:“有你这句话就够了。”即使在病重期间,她还惦念着我和女儿未来的生活。我对她说:“下辈子你当男人,让我当你的女人吧。”她摇摇头说:“我可不要你这样的懒婆娘。你就不能长点出息,下辈子当一个好老公吗?”
老伴离开的日子,我天天以泪洗面,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老伴走了”这一残酷的事实。老伴这一辈子,虽然没有什么丰功伟绩,但是,她的人格魅力,丝毫不逊于那些精英达人。等我心情稍微平复,我将为老伴写一本书,记录下我俩半个世纪以来的经历与感悟,留给女儿,让她们为有这样一位母亲而永远感到自豪。为了老伴,为了女儿,为了亲朋,我要坚强地活下去。
2015年3月,洛杉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