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话中国京剧现代戏与“样板戏”(文图)

    如果说起中国当年“样板戏”的这个话题,就不得不从中国现代京剧的发展谈起。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京剧现代戏是中国京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那个年代,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然而现代京剧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杜鹃山》(老版)剧照

周总理接见杜鹃山剧组

第一阶段始于建国后至“文革”初。新中国成立以后,戏曲文艺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为弘扬京剧这一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古为今用”,编创了一大批现代题材的剧目。1964年“全国现代京剧观摩汇演”时,已形成了创作演出的鼎盛时期。

周总理接见八一风暴剧组

《白毛女》剧照

特别是许多老一辈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与优秀的中青年演员一起密切合作,如马连良、裘盛戎、赵燕侠、李少春、杜近芳、关肃霜、李荣威等积极参与创作演出,鼎力为中国现代京剧的发展做贡献。例如,裘盛戎、马连良与赵燕侠主演的老版《杜鹃山》,李少春与杜近芳演出的《白毛女》及关肃霜主演的《黛诺》等等剧目,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年的许多演出盛况,为戏迷们留下了众多佳话而流传至今。

《沙家浜》剧照(样板戏)

《智取威虎山》(样板戏)

当时,这个时期的作品体现在音乐方面的发展是:根据人物、剧情的需要,打破传统戏唱腔中上下句之间和句逗号之间的常规间奏,使节奏紧凑情绪贯穿。并对全剧音乐进行整体设计,乐器的改良与小型民乐队的编制,提高了戏曲音乐的表现力,成绩显著。例如,《杜鹃山》(老版)、《洪湖赤卫队》、《白毛女》、《八一风暴》、《箭杆河边》、《节振国》、《黛诺》、《六号门》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作品。

《红灯记》剧照(样板戏)

《海港》剧照(样板戏)

《奇袭白虎团》(样板戏)

现代京剧发展的第二阶段即“文革”期间所谓的“样板戏”。它将传统戏唱腔的句法结构化整为零,配合人物音乐主题和器乐特性音调,使唱腔更为生活化,并创造了一系列的新板腔。特别是由于采用了大型中西混合乐队的编制,不仅对传统戏唱腔进行了革新,而且丰富了唱腔音乐的色彩,并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使这些京剧现代戏更富有时代感。

舞剧《红色女子军》(样板戏)

舞剧《白毛女》(样板戏)

交响音乐《沙家浜》(样板戏)

然而,不少人至今对八个“样板戏”这个称谓所包括的实际内容搞不清楚,以为是八出京剧。实际上八个样板戏只有《红灯记》、《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沙家浜》《海港》等五出京剧;其它分别为两部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和一部交响音乐《沙家浜》。

《杜鹃山》剧照

现代京剧《龙江颂》

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

多少年来许多年轻人都以为像《杜鹃山》、《龙江颂》等也属样板戏之列。其实,包括前面七出现代戏连同后面的《红色娘子军》、《平原作战》、《磐石湾》、《红云岗》等共计11部戏,在当时统称为“革命现代京剧”。

现代京剧《平原作战》

现代京剧《红云岗》

现代京剧《磐石湾》

70年代这11部京剧都相继拍成了电影,因此在社会上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在特定的历史时期,而这11出现代京剧亦都曾有着“十年磨一个戏”之说。故一直传承至今,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冯赣勇)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CNR赣勇

CNR赣勇

擅长 旅游 文章的撰写

男,中共党员,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主任编辑记者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