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歲老爸要把75歲兒子送養老院 顛覆東方養老觀念

生活中,我們見多了子女們把老人送到養老院的事,但是,你見過當爹的要把自己兒子送到養老院的事嗎?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有關於衰老題材的電影——《102歲仍未老》。

雖然是電影,但也是來源於生活,看完絶對能夠顛覆你的養老、生死觀念!!對中老年人有很大的啟發!建議大家認真讀一讀!

《102歲仍未老》

是的,《102歲仍未老》,換一句話說,我的老爸已經102歲了!!!

但102歲的父親達特利要把自己的親生兒子巴布送到養老院去。

理由是因為:老氣橫秋,無所事事,死氣沉沉的人,對健康的危害超過煙草。

所以,要想獲得長壽,必須遠離這樣的人。

因為父親達特利有一個夢想,要打破王重北118歲3個月零28天這個中國人的長壽記錄。

如果想要打破這個記錄,他就要至少再多活16年,所以為了長壽,他必須遠離自己那75歲的兒子。

因為他兒子巴布過的,跟大部分老人一樣,實在是太!無!趣!了!

巴布每天洗澡絶不會超過十五分鐘,因為那樣會感冒。

而且也絶不會在外面住,因為動一下他臥室的窗帘他都會一夜睡不着。

甚至還會稍微有點腰酸背痛,就會趕緊跑去看醫生,生怕身體出現什麼錯兒。

在他看來,自己已經75歲了,已經很老了,人不服老不行。

他覺得在他這個年紀,做什麼事都要很小心。

可能稍不注意,自己的生命就會有危險。

一句話來說,他既害怕活着,又害怕死去。

但是父親達特利可不一樣了,雖然102歲,但他心態好的不得了,一直都認為自己永遠死不了。

他與巴布的生活方式也是完全不同,甚至比一些年輕人活的都精彩:

天天活力四射,出門坐個車都能跟司機聊的不亦樂乎;愛一切新鮮事物,喜歡薩克斯,路邊上來個足球他都能踢一腳。

更誇張的是,巴布和父親各自擁有一台冰箱,巴布的冰箱裡全是乾癟的蔬菜水果,特別清湯寡水。

而父親的冰箱裡卻都是零食飲料,雖然為了健康不吃,但為了拿出來那一瞬間的滿足感也值了。

看到這終於明白,為啥年齡在有的人眼裡只是串數字了。

因為巴布父親完美詮釋了什麼叫「越活越年輕」,作為兒子的巴布反倒是更像父親。

其實在最一開始,父親達特利就被檢查出了腦瘤。

但是,他依然表現出很淡定的模樣,策劃了這出送兒子去養老院的戲份。

如果兒子巴布不想去養老院,那就必須完成他所提出的五項任務:

1.給自己去世的妻子寫情書

2.斷了和醫生的聯繫

3.剪壞蓋了多年的一條毛毯

4.用一天的時間去孟買旅遊

5.讓一盆君子蘭在半個月裡開出花

其實,他是想用自己生命最後的這幾個月來教會這個75歲的兒子一件事,那就是重新找回自我,學會愛自己。

他讓兒子給已經去世的妻子寫悼念情書。為的就是找回曾經愛的回憶和心動的感覺。

讓兒子斷掉和醫生的聯繫,是不想再讓巴布整天戰戰兢兢。

他還故意讓他去兒時的遊樂場,看飛機。

當坐在「飛機」裡,這位75歲的老人臉上露出了久違的微笑。

這不過都是父親故意的設計,為的就是讓他找回童年的美好,相信天真,相信愛。

甚至還讓他毀掉用了65年的毯子,為的就是把他從戀舊的傷感中接解救出來。

其實人生就是要學會斷舍離。只有舍離了過去,才能迎接美好的明天。

養花是為了讓巴布有事情做,不那麼閒。

這位102歲的老父親,甚至會騙兒子說只要對著君子蘭唱歌,就可以讓它三天內開花。

兒子真的唱了,父親偷偷把已經開好的花調包了,他也沒有一絲懷疑,甚至真的相信奇蹟發生了!

就這樣,在父親的「調教下」,這個75歲的兒子正在一點一點的發生改變,他變得樂觀,積極向上。

願意相信世上有美好在發生。

而巴布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也逐漸成了充滿活力的老小孩,眼看要成功了卻又被潑了一盆冷水,因為巴布最大的心病來了。

巴布的心病來源於他的兒子阿莫,他含辛茹苦送兒子阿莫去美國唸書,卻不成想兒子是個白眼狼。

阿莫在國外一獃就是幾十年,從來沒回來看過他,甚至就連自己的媽媽病重都沒有來看過。

而這次兒子阿莫回來,只是為了分家產。

所以父親給巴布的最後一項任務就是,將這個沒良心的兒子趕出去。

巴布陷入了無限的糾結和矛盾中,甚至和父親大吵了一架。

在這一段,父親達特利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如果你的兒子變成了不孝子,那就忘了他,只記得他的童年就好」,堪稱振聾發聵,全盤顛覆了東方式的「養兒防老」觀念,認為人生的精彩就應該掌握在自己手裡,愛人者必先自愛,直擊社會痛點轟炸人心。

這也是這部電影的可貴之處。它不再一昧傳遞出當父母的就要無止盡的付出犧牲,反而明確指出,父母不過是鏡像,愛與不愛,只是注定罷了。

幸好巴布也幡然醒悟,在機場上,他頭一次給了兒子難堪。

他聽夠了兒子對他說的「希望你能理解」這句話,也終於說了句「不讓你進家門,希望你也能理解」後,便瀟灑離去。

變老,究竟是一路的積累,還是一路的失去?電影《102歲仍未老》告訴我們,變老也可以是一路的精彩。

只要我們能夠永遠保持一顆童心,擁有樂觀豁達的好心態,熱愛眼前的生活,102歲又算什麼?!

變老,並不一定就是兒女的負擔,我們可以生活得快樂自主!

現在我們一起看看

世界各國退休老人如何養老?看到最後一個,我也是樂了~

世界各國風俗習慣、文化氛圍、經濟狀況各有不同,退休老人的生活志趣也不相同。哪個國家的退休生活是您所嚮往的?

英國老人:富有獨立,創新精神

英國老人喜歡獨來獨往,子女成年後都離家自立,不僅與父母分居,而且為了謀職,常常遷居異地。年邁的老人,身邊沒有兒孫繞膝,有老伴的還可以相互照顧,喪偶的鰥夫寡婦,一切都得自己料理,儘管老人缺乏「天倫之樂」,但退休老人很少發生「退休綜合徵」。他們不是在家種花養草,就是到處旅遊,早晚總是牽着寵物(狗)散步,過着「天馬行空」、獨來獨往的生活。

英國老人有的除了參加志願性的慈善機構外,不少人還開創新事業,如開咖啡館、小飯店或是做企業顧問、開辦諮詢公司等。有的老年人乾脆當起「作家」,在家寫作,以積極的方式豐富自己的退休生活。

德國 出租老年人

德國柏林有一項收費低廉的「祖父母出租服務」,一時間,爺爺、奶奶供不應求。700多名等待租個老人回家帶孩子的單身家長被列入等候名單。如何既能替年輕父母照顧孩子,又能讓老年人安度晚年,成為德國社會的一個現實問題。德國社會福利部絞盡腦汁琢磨出了這個大膽的「出租爺爺、奶奶」計劃。此項計劃可以讓寂寞在家的退休老人,成為負擔沉重的單親媽媽、爸爸的好幫手,許多老年人也在「被出租中」嘗到了樂趣。

意大利 捨得為自己花錢

在意大利,老年人一般都有經濟實力,他們也沒有資助子女的習慣,因此在穿衣打扮上比年輕人還肯花錢。意大利的老太太們大都化妝,戴首飾,衣着得體而入時。老先生們也大都着裝考究。據報道,意大利的「六七十歲新年輕人」在美化生活環境、穿衣打扮、外出旅遊等方面是各年齡段中最肯花錢的,其消費總額占了意大利全國消費總額的三分之二。

美國老人:不改冒險性格

美國老人退休後,既不甘願獃坐家中,又不再做「與世相爭」的事,樂於做力所能及而又有所寄託的社區義工。他們仍然不改冒險的性格,常出門旅遊,在旅途中感受大自然和生命的搏動。

出遊、上學和公益活動是當今美國大多數老年人的生活選擇。有些老年人在生活安排上表現出明顯的個性特徵。美國77歲的約翰•格倫再次遨遊太空,在全世界引起轟動。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但是當老年人能夠自主安排晚年生活的時候,老年人的愉快和滿足是我們所體會不到的。

法國老人:寄情公益活動

法國老人年齡再大也不服老,最忌被人看作是需要照顧的人。他們除了自娛自樂外,也會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其中為中小學提供免費輔導是最受稱道的,越來越多的人退休後走進了學校。

波蘭老人:有學習熱情

波蘭的老人們退休後依然渴求學習更多的新知識,如學電腦、音樂、外語、寫作等,並且視學習為一種不可缺少的生活樂趣。

新加坡老人:願享清閒

新加坡的退休老人,一般不太看重發揮餘熱。他們退休金較高,足夠日常生活開銷,同時,子女們又多不願意讓退休的父母再操勞。所以在新加坡,大凡退休老人,都樂於過着悠閒的生活。

瑞士老人:樂於助人

到瑞士旅遊的遊客都有這樣的體會,如果迷了路,老人會為他們熱心指路,有的老人甚至會直接將遊客帶到目的地,他們覺得這樣做很快樂。

加拿大老人:喜過田園生活

加拿大老人退休後不從事社會工作,喜愛過悠閒的田園生活。鄉村小別墅是老人晚年嚮往的歸宿,平日常去莊園田間喂養牲畜和種植花卉,以打發時光。

中國老人:充實自己,關注家庭

中國老人既注意充實自己又很顧全家庭。除了日常保健活動和文化娛樂生活外,不少人還入讀老年大學和參與社區活動,與社會團體保持密切聯繫。在家庭裡,他們關心孫輩的學習,也會給子女們一些資助。

來源:脈脈養生

来源:脈脈养生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Ying Dai

Ying Dai

擅长 社会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