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

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70年代,***总理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1960年以前,河南林县的百姓最大的愿望是能喝上水。

因为缺水,全县有28万人需要跑到十公里外的地方运水;因水贵如油,当地人一生只洗三次脸;当年的县委书记杨贵到山区视察,因倒掉洗手水被老汉骂“败家子”。

新中国成立初期,桑耳庄村300多户人家,常年到4公里外的黄崖泉担水吃

而遇上了大旱之年,草根树皮都能成救命的口粮;为了活命,林县历史上甚至出现过人相食、易子相食的惨痛场面;更多的灾旱时期,林县人则是踉踉跄跄地走上背井离乡的逃荒之路。

1942年 饥民啃树皮

1960年,林县大旱200多天,但这次林县人不再听天由命,经过反复考察,县委书记杨贵下定决心劈开太行山,修建红旗渠,举全县之力“重新安排林县河山”。

60年代,是个弘扬理想主义的年代,统一的理想使人变得无比的单纯,农民兄弟尤其如此。

一声令下,万民响应。盼水心切的林县人热血沸腾,欲与天公试比高!当时分配给横水公社的名额是250人,结果一下子就报了600多人。

红旗渠建设时的队伍

1960年2月,红旗渠开工。近4万的修渠大军从15个村落里奔涌而来,他们自带干粮、铁锤、钢钎等工具,在无电力、无机械的恶劣条件下,林县人顶着风雪,腰里系着麻绳,悬于峭壁之上握紧铁钎,舞起铁锤,在太行绝壁上凿出一排排炮眼。虽然太行山的石英岩坚硬异常,但林县人的骨头更硬。

凌空除险

1962年,建设进入了最艰难的阶段,时值我国三年灾害严重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房子不够住。这时候,干重体力活的青年们一起上山挖野菜,下河捞水草,晚上一起住山洞、睡席棚。这样的条件,修渠大军整整坚持了一年半,直到条件好转。

山洞安家

工地上,巾帼不让须眉,姑娘们和男社员展开竞赛。你们论锤打钎,我们也能。12斤的铁锤,一位姑娘可以连打600下,胳膊打肿了,伸不到棉衣里面去,但是没有一个人说苦。

打钎对手掌虎口震动非常大,大冬天虎口打裂了,就生冻疮。卫生员在给她们打消炎针的时候,不自禁地留下了眼泪。因为针从手背扎进去,药水从手心就渗了出来。姑娘们的手都烂了。

这就是太行姑娘们!

红旗渠上的女石匠

林县人没有任何机械,十年鏖战,削平了太行山1250座山头,架起了152个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12408座各种建筑物……硬是在崇山峻岭中凿出了一条三千华里的“人造天河”。

如果把十年挖砌的1818万立方米土石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中华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接成一道“万里长城”。

1969年完成干、支、斗渠配套建设。至此,以红旗渠为主体的灌溉体系基本形成。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4万亩,7月工程全面竣工。

1969年,河南省林县人民举行盛大集会,庆祝红旗渠竣工通水

1974年,新中国参加联合国大会时,放映的第一部电影就是纪录片《红旗渠》

70年代,***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

建渠至今,先后有世界五大洲119个国家和地区的11300多名友人前来参观访问。红旗渠享誉海内外,被国际友人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红旗渠不单是一座今人看来出乎意料的伟大工程,它更是我们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彩缩影。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书生

书生

擅长 体育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