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7月的一天,我到报社参加离退办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午休时,匆匆到编辑大厅走了走。一台台整齐排列的电脑,一幅幅图文并茂的样报,一张张活力四射的面孔……我熟悉而陌生的报社啊!
《中国日报》创刊已经38年了。想当初,小荷才露尖尖角;看如今,映日荷花别样红。讲好中国的故事,发出中国的声音,提出中国的方案,《中国日报》已经成为在国内国际举足轻重的媒体之一。然而,我们怎能忘记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怎能忘记那些为《中国日报》的诞生而奔走呼号、默默奉献的创业者?作为一名新闻研究生,我有幸参加了《中国日报》的创刊,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工作。退休多年,心系报社;回忆往事,依然温馨。
1981年3月,研究生院新闻系的课堂教学告一段落,我和另外三名同学来中国日报社实习。正值试刊阶段,报社的三层小楼活跃着紧张而热烈的气氛。我被分配到文教部,心中暗喜。早在中学时期,我就偏爱文科。如今能有这样一个机会,正合吾意。文教部十几位同事,背景不同,性格各异,但大目标完全一致,都在为筹办“新中国第一份国家级英文日报”而出力献策。
文教部主任郁隽民在业务上对我帮助很大。她是作家郁达夫的侄女、画家郁风的妹妹,本人有相当的艺术造诣。郁老师做事风风火火,说话直来直去。既能发挥部门人员的特长,自己也能隔三差五“亮”出一篇颇有深度的大文章。郁老师认为:文教部编辑记者一定要成为自己报道领域的“内行”或“半内行”。如有机会,最好能到对口的艺术院校进修一段时间。每当我向她汇报工作,她总是认真倾听。她说:“随便凑成一篇英文稿件并非难事。难的是,要有内容,有深度,有情趣。”
《中国日报》创刊前后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人和事,那真是:上上下下,团结一心;不争名利,只想办报。时代在前进,科技在发展,我们不能忘记创业之艰辛,不能忘记我们的初心、使命和办报宗旨:让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国。
1979年6月25日,英文日报筹备组成立,成员来自外文局和人民日报社,包括:江牧岳(外文局副局长),汪溪(北京周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冯锡良(北京周报社副总编辑)、安文一(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
江牧岳是中国日报社第一任社长,也是唯一社长(1984年7月13日,中国日报社领导班子由社委会改为编委会)。江社长精神矍铄,平易近人,虽然不懂英文,但并不妨碍他成为《中国日报》主要创办人。第一,他有长期的新闻实践;第二,他尊重人才,冯锡良就是他在业务上依靠的“第一能人”。
冯锡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在外文局期间曾先后参加创办《人民中国》《北京周报》等英文刊物。在中国日报社,无论是外国专家还是中国同事,都为冯的才华而折服。在整个创刊过程中,冯是实际上的“乐队指挥”。
老冯对我们这几个研究生十分关爱,既大胆使用,又严格要求。尽管他的工作日程安排得满满的,在报社文件、重要稿件以及评报栏到处都留下了他独有的绿色笔迹,老冯总是见缝插针地找我们谈话。一天晚上,老冯带我和摄影记者王文澜到西郊采访美国著名化学家、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莱纳斯·鲍林,并连夜赶回报社写稿,不失时效地在报上发表。体现在老冯身上的“铁腿、马眼、神仙肚”的记者素质,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在实习期间采访的第一位名人是作家老舍的遗孀、花鸟画家胡絜青。在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的丹柿小院,年逾七十的胡絜青老人,在女儿舒济和儿子舒乙的陪伴下,认真地回答了我这个实习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儒雅,谦和,书香门第,大家风范……老舍的家人协助我圆满完成了这次采访任务。我对老舍的平民意识与京派风格有了较深理解,对他在“***”初期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扼腕叹息。回到报社,很快将稿件写完,配上叶浅予当年为老舍画的栩栩如生的速写,发表在1981年4月10日《中国日报》试刊第五版。有了这次采访“垫底”,此后再采访别的名人(包括京剧大师袁世海和语言学家赵元任),我就从容多了。
从1980年6月11日到1981年4月29日,经过19期内部不定期试刊,英文日报的框架基本形成。1981年5月,又搞了13期正式试刊,一切运转正常。1981年5月12日,报社在全国记协举行中外记者招待会,江牧岳郑重宣布:《中国日报》将于1981年6月1日隆重推出。
珍贵的创刊号:英文报头CHINA DAILY,字体独特,庄重稳健,由领导班子集体审定。中文报头“中国日报”,乃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题写,笔墨饱满,花团锦簇。创刊初期的《中国日报》,每周5期,对开8版,黑白印刷,国内印数为26000份。
1981年6月6日,中宣部任命中国日报社委会。社长:江牧岳;总编辑:刘尊棋;常务副总编:冯锡良;副总编:张则孙,李伯悌,郑德芳,罗清,于友。6月13日,刘尊棋正式来报社工作。之前,刘的职务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领导小组成员和《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主编。
中国日报社第一届领导班子平均年龄偏高,但业务素质过硬,民主作风浓厚。斗转星移,这些令人尊敬的老报人、老前辈、老党员都先后离开了我们。青山长在,他们的慈眉善目、高风亮节将永远活在我们心里。
创刊伊始,《中国日报》就有一股“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包括:直接用英文写稿,英文定稿;最早引进国外先进的冷排技术,告别传统“铅与火”的热排技术;强调抓拍,舍得大版面給冲击力强的新闻照片;辟出四分之一版面刊登商业广告,并定期增出特刊;把发行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创刊之后,《中国日报》与时俱进,又有许多新的突破,包括:创办一系列子报,特别是普及英语教育的《二十一世纪报》;较早成立了中国日报网站;为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推出了美国版、欧洲版等“延伸产品”。
三十八年神州变,中国日报健步走。国际视野,双语优势,青春锐气;新时代,再长征,展宏图。在新媒体攻城掠地、咄咄逼人之今日,我们《中国日报》一定能顺应潮流,华丽转身,报网并进,再造辉煌。
【2019年8月14日,北京】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