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想安享晚年 要学会算好三笔账:经济账 生活账 精神账

【1】引言

每一位老年人都希望安享晚年。

人至晚年,追求什么?经济上的宽裕?生活上的安逸?精神上的充实?或许都想要,但是现实并非都那么尽如人意。

养老,到底依靠谁?

【2】“富足”的老人

老谢两口子都已年过七十,内心最“虚荣的满足感”,就是老伙伴、老街坊们羡慕的目光。

按理说到这个岁数,身边总会短不了人来照顾。老谢则不然,平日就老两口生活,一共有三个孩子,隔一、两个礼拜成群结队地过来看看,跟老人聚聚餐、聊聊天,一家人欢声笑语、热热闹闹。

老谢对自己的家庭很知足、很自豪。这种自豪是发自内心的。在老伴儿看来,他最大的毛病就是管不住嘴:好在别人面前显摆。

穿上孩子们给买的新衣服,总禁不住有意无意的问问:“这衣裳我穿着怎么样?儿媳妇买的!嗨,你说都这岁数了,还讲究什么?净瞎花钱……”

“这两天肚子不得劲,前两天孩子们过来,带了一堆叫不上名字的新鲜玩意,吃多了……”

“我和老伴儿手机也不会使,月租费也弄不清多少,都是儿子给充的钱。你说弄那个干什么,我们又不懂……”

“……”

表面上是在抱怨,谁都能听出来,赤裸裸地“炫耀”。

老谢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本来就是这样,凭啥还不能说?再说了,家家本来不就应该这样么?

老谢心里其实不是不知道。

但是能有现在这样安逸、幸福的晚年生活,他一直认为,大半是和老伴儿的功劳。身边多数都是这岁数的人,老谢见过的、听过的,生活不如意的、孩子不管的、躺床上连个递水的人都没有的,太多了。

【3】安享的“秘诀”

老谢平时与对门邻居来往很多。住得近、岁数相当,性格脾气比较像,有事没事总互相串串门。

老邻居一个人独居,老伴儿前些年走了,虽然有俩孩子,但是来往好像不多。

老谢有一个优点:虽然喜欢“吹腾”自己,但是从来不打听别人家的家长里短。平时接触多,从老邻居的只言片语、脸色表情上都能看出来:不那么顺心。

这一天晚上,老邻居敲门过来聊聊天。请进家门,俩人聊着聊着,老谢话题又不自觉地跑到自己身上,老伴儿赶紧给他使了个眼色,怕他说话刺激到人家。

老伴儿的眼色,被邻居看在眼里。

老邻居叹了口气:

“哎,其实我也没啥事儿,就是一个人待着没意思,这不,过来跟你们聊聊天,解解闷。

说心里话,咱这老街坊的,你别说,老谢,老嫂子,你们家还真挺招人羡慕的。”

老谢那种带着自豪的谦虚又出来了:

“嗨,有啥可羡慕的,不都那么回事儿么?”

老邻居说道:

“你们孩子哪次回来不都是热热闹闹的?哪像我,孩子们不常来,来了也没什么话说,坐不了几分钟。

老谢,老嫂子,你们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一说起这个话题,老谢来了精神,半开玩笑回道:

“你是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老伴儿捅了老谢一下:

“别瞎说。都这么多年老朋友了,什么真话假话的?”

老谢一本正经对老邻居说道:

“我跟你说,要说咱们这岁数,都得好好过日子。靠谁?靠的是自己!”

老邻居楞了一下。

老谢没搭理,继续说道:

“其实,我心里早就算过几笔账。来来来,我给你传授传授。

咱们需要钱么?肯定需要。但是咱还能有多大能力挣钱去?所以钱只能靠两头,要么靠自己攒下来的家底,要么张嘴朝孩子要。我跟你嫂子,从来没张嘴朝孩子要过钱,毕竟还有些积蓄,加上花销又不大。退一万步讲,这要是缺钱张嘴朝孩子要,你知道怎么要么?

我会告诉孩子,谁给我钱多,我的房子留给谁多;给的一样,平分。咱们就算再没钱,总有财产吧?无非就是没法花而已。

你得学会用什么东西拿住孩子。这不就是靠自己么?”

老谢顿了顿,接着说道:

“我常给孩子们说的话就是,你们有工夫就回来看看,没工夫该忙忙自己的。

咱们谁不盼着孩子们多回来看看?别急,我还有一句话:我们老两口把自己照顾好了,就是减轻你们的负担。

你想,啥事都是相互的。你这么给孩子说,孩子们会怎么想?你说多了,孩子们都觉得不好意思。但凡懂点事儿的,哪怕不是真心,也会因为不好意思,怎么也得过来关心关心。

咱们这岁数的人叫什么来着?好像有个词叫‘弱势群体’,都弱势了,千万别太强势、要求这要求那的。强求来的东西,解决不了问题,还都别扭,何必呢?

所以,最好谁也别命令谁。但是你要知道,谁也别指望着去改变别人,人是改变不了的。能左右的只能是自己。这不就是靠自己么?

有的时候,‘示弱’就是‘立强’。”

老谢话匣子一打开,也不管别人听没听懂,继续自说自道:

“这两点都做到了,还有一点特别重要。

甭管是想孩子,还是需要孩子给钱、需要孩子身边照顾,老人嘛,总得有个依靠。你知道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不?

钱,可以张嘴要;躺床上了,可以命令孩子过来。最不济的,不是还有法律么?但是这些都不是根本。

最重要的,是告诉对方心里头有他们,咱们得学会主动一点。

我们那几个孩子,来得工夫不多,反着我俩的电话费都是儿子管的,可劲打呗!有事没事,我都给几个孩子轮番打个电话,问问情况。让他们知道,你心里装着他们就行了。千万别没事不联系、有事儿找他们。谁乐意这样?

有时候,咱们得学会自己主动做一些事情。你心里有他,他心里就有你。

你看我和你嫂子,拌嘴吵架还不是经常的,每次都是……”

老伴儿一听老谢跑了题,而且老邻居的老伴儿没了,赶紧制止住。

老邻居听得似懂非懂。好像有问题,又不知道问什么,后来冒出一句:

“要是孩子不懂事怎么办?”

老谢想都没想,回了一句:

“他都不懂事了,你还跟他懂什么事儿?

该怎么办怎么办,软的来不了就来硬的。”

想了想,老谢又补了一句:

“硬的,可不是让你动手,不是有法律呢么?但前提是,你得做的没毛病。”

【3】老人的三笔账

老谢的“秘诀”,可以概括为三笔账。

第一笔账,经济账。

从老谢的表达上来讲,经济账,其实有两个意思:

  • 一个意思是,自己的钱用于晚年生活,这笔钱,要留够。这样做的话,既让自己晚年生活不至于因为经济问题而窘迫,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实是减轻孩子的经济负担。
  • 另外一个意思是,就算没有现金,就要学会用自己手中的财产作为“杠杆”,撬动孩子们的赡养费。如老谢的说法,“谁给我钱多,我的房子留给谁多;给的一样,平分”。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应该能算出账来:房子,远远比那点赡养费值钱得多得多。

其实,背后反映出来的更重要的含义是:

  • 人到晚年,经济上,要攥够自己的本钱。
  • 人到晚年,涉及到自己财产分配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做到公平,这是“杠杆”,是筹码。

第二笔账,生活账。

生活上的依靠,恐怕是对老年人晚年生活影响最大的一件事。

涉及到养老,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到底选择什么养老生活方式?是依靠子女居家养老、还是住养老院社会养老?

其实,这些都不是决定晚年生活的关键——只不过都是一些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而已。

真正关键的是,无论什么养老方式,都绝对绕不开子女——居家养老,依靠子女;社会养老,依然需要子女,因为他们是老人的监护人。

把“子女”的概念延伸得稍微大一些,就是:都绕不开身边必须有人。

从老谢传授的“秘诀”上来讲,这种依靠,不是建立在强求、法律关系基础之上。

理论上,老年人生活上需要有人照顾,一定能实现。但是,是不是一个可以值得真心依靠的人,这才是生活幸福与否的关键。真正的依靠,是建立在用真心换真心、而不是一方强求的基础之上。所以,老谢选择了“示弱”。

示弱的另外一层意思,其实就是情感传递。这种示弱,不丢人,而且还很值得——回报的性价比非常高。

第三笔账,精神账。

老谢所讲的“电话费”之类的问题,都不重要。再可劲打,能花多少?

真正让老谢这样做的原因,如他所讲:心里装着对方。

人都是情感动物。有时候,人们对于精神上的追求,要大过物质需求。对于老年人来讲,对物质只是有需求,其实没有多大的追求的欲望和动力。所以,某种程度上,对精神的渴望,要大于物质渴望。

最怕的问题是,“你得先……,我才能……”。抱着这种心态去追求幸福的人,不管是老年人还是年轻人,都是比较严重的自私心理。

人没有必要拿别人先付出作为自己可以回报的前提。

有些人说了:父母把你养育大,白养了?老了,要求一些过分么?其实一点不过分。但是不要忘记,人有“选择性遗忘症”。并非每个人都会念及几十年的恩情,多数人的决定,都是根据当下自己所处环境做出来的。

【结语】

这三笔账,对于老年人晚年养老来讲,很重要。

这三笔账,其实也是我国有关子女尽赡养义务的三种形式:经济供养、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对于老年人来讲,要真想过好晚年生活,最好不要把自己简单地摆在“债主”的角色上来看待。

  • 经济上,用好自己的杠杆。
  • 生活上,主动建立与子女的情感关系。
  • 精神上,心里装着些子女。

其实,做到都不难——靠的是老年人自己。

这三笔账用好了,相信每一位老年人,都会有一个安享的晚年生活。

99%以上的家庭都会面临继承问题!请关注“一纸家书”头条号,持续为您讲述身边的遗嘱、继承故事,为您系统讲解遗嘱、继承专业知识。

来源:今日头条 原作者:一纸家书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生辉彩翼

生辉彩翼

擅长 社会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