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以来,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创造历史。
20世纪末,中国历史上几千年都没解决的人民温饱问题得以基本解决。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横扫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更加瞬息万变。如此艰难的情况下,2012年底的9899万贫困人口,到2020年底全部归零,没有1个老乡掉队;国务院扶贫办确定的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没有一个地区排除在外。占世界近1/5人口的大国,彻底摆脱绝对贫困。
零宣告着结束,结束的是中国几千年以来人民绝对贫困的困境。
零亦是新的起点,依靠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依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华儿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以全新的姿态,阔步走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回顾中国脱贫攻坚的艰难历程,“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是习近平总书记最深的牵挂。因为这份沉甸甸的牵挂,从2012年12月至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顶风雪,冒酷暑,踏泥泞,翻山越岭,跋山涉水,脚步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24个贫困村。为了这份嘱托,为了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全党上下齐心协力,共同铸就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一首陕北民歌拉开《习近平调研指导过的贫困村脱贫纪实》这部纪录片中的序幕,也将我们的思绪拉回中华民族悠远而深厚的成长史、斗争史以及贫困史。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世界上早期的农业文明,勤劳的先民在富饶的冲积扇平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力发展农业。唐宋之后,长江接棒黄河,持续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壮大。但有限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天灾人祸,导致几千年来大量人口依然处于贫困状态。不论是“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诗经·小雅·采薇》),还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绝对贫困始终压抑着中国人的命运。因此早在《诗经》中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民劳》)的表述,反映了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中国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甚至到新中国成立之前,作为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80%的中国人仍处于饥饿状态,解决温饱问题尚处于理想状态。
小康作为一种社会形态,出现在孔子和子游的谈话中:“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礼记·礼运》)。“大同”对标想象中的原始盛世,反映了儒家对于美好社会形态的最高理想。小康不如大同完美,却是达到大同的必由之路,欲至大同必先小康,是实实在在的践行目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20世纪70年代末,在总结新中国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社会理想,创造性地提出小康理论。伴随着改革开放历程,从“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从“建设”到“建成”,认识不断深化,目标不断清晰,思考更加全面,内涵愈加丰富。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扶贫开发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打响了脱贫攻坚战。
河北省阜平县,曾是我党我军历史上创建的第一块敌后根据地——晋察冀边区政府所在地,多年来一直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年,骆驼湾村和顾家台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只有950元和980元,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1/8,贫困发生率高达79%和7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后,第一次出京就来到这两个贫困村,他和老乡们说,想看到真正的山村,看到老乡们真实的生活,看看党和政府能为老乡们做些什么?
他拉着老乡的手,看见衣服袖口的破洞,关切地问有没有更好点的衣服;
他盘腿坐在老乡家炕头,细致地问起生活计划,当听到老乡说“重弄弄房子”,会意地点了点头;
他亲切地问着老乡们种地能不能浇上水,取暖的煤炭够不够,小孩上学远不远,看病方便不方便?
百姓的心愿从来都是简单而质朴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正是为人民谋幸福。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群策群力,尽快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从2012年12月30日在阜平考察时指出“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分类指导、因势利导”的工作思路,到2013年11月赴湖南花垣县十八洞村座谈时明确提出“精准扶贫”概念;
从2015年10月16日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向世界宣布包含“四个切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在内的“精准扶贫”新方略,到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最艰巨的任务;
从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把脱贫攻坚的目标概括为“两不愁三保障”,到2017年10月18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
无论古今中西,即便是工业革命以后发达的西方国家,消除贫困,让所有人丰衣足食似乎都是奢念。所以,如果不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这样的任务,没有人会这样要求;如果不是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这样的标准,也没有人会这样要求。
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义无反顾地挑起了这份重担,向人民立下军令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全体中国人的小康,就是不能有人掉队。
承诺既出,全党上下,勠力同心,撸起袖子加油干!
伟大的事业离不开领袖的指引。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倾注心力最多的就是扶贫工作,考察调研最多的是贫困地区,牵挂惦记最多的是困难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为《摆脱贫困》一书亲自撰写的跋中说道:“我是崇尚行动的。实践高于认识的地方正在于它是行动。”早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总书记就总结出“弱鸟先飞”的意识、“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四下基层”的经验。到扶贫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寻求解决思路,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以来一以贯之的工作方法。
从16岁在陕北梁家河和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度过的7年艰苦岁月,到从杂草中砍出一条小路徒步深入福建宁德最贫困村落;
从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罗霄山区等11个山区连片特困地区,到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四省涉藏州县以及新疆南疆三地州;
从2015年2月13日在陕西延安主持召开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2015年6月18日在贵州贵阳主持召开部分省区市扶贫攻坚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2016年7月20日在宁夏银川主持召开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2017年6月23日在山西太原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2018年2月12日在四川成都主持召开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座谈会,2019年4月16日在重庆主持召开“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到2020年3月6日,在扶贫攻坚倒计时300天的时间节点,主持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
总书记的要求和指导军令如山,激发了党员同志们勇往直前的奋斗力量,激发了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奉献情怀,他们以党建为引领,干群协力,并肩战斗。
总书记的关怀和嘱托如春雨甘露,滋润着乡亲们的心田。当贫困地区的老乡们明白“脱贫莫等靠,自立是正道”,从“要我发展”变为“我要发展”,希望“既富口袋,又富脑袋”,他们脑子活了、精神爽了、干劲足了,他们房子新了、腰包鼓了、出行便了、乡村美了,饮水、教育、医疗统统不再发愁,“安安心心睡觉”,家家户户插红旗。
百年大党,为民本色。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从《励志求变》到《精准发力》,再到《小康梦圆》,《习近平调研指导过的贫困村脱贫纪实》再一次向世界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逻辑,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领袖与人民心连心,复兴路上奔小康。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运筹帷幄中,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再出发,中华儿女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
来源:学习强国平台 原作者:“学习强国”学习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