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如何做一名有头脑的记者?我想如果认真看过詹国枢总编这篇文章的朋友,应该有所启迪......
老詹吃了一辈子新闻饭,别的不怎么样,但鬼点子确实还比较多。
这一点,与我相处较久的同事,都会认同。
老詹,你的鬼点子是怎么琢磨出来的呢?
不止一位年轻人,不止一次问我。
我说,嘿嘿,这个嘛,不大好说呢,以后,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啥子机会嘛!其实是想卖卖关子!心想,俺这防身武器,吃饭家伙,轻轻松松就告诉你了?想得挺美呀!徒弟学会手艺,师傅饿瘪肚子。老辈子传下的规矩,俺能不记住?
现在好了,退下来了,闲居家中,没人同你抢饭碗了,不担心年轻人超越你,让你没地位没面子了!那就竹筒倒豆子,全招了吧,好不好嘛?
好嘛,要得要得!俺老詹,全招了,半点也不保留!
点子有多重要
先来说说,点子有多重要。
2006年底,老詹由经济日报调人民日报海外担任总编辑。
啊哟喂,好家伙,从经济日报突然冒出一人,来到堂堂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海外版,还当总编辑?这人行吗?有能力吗?有关系吧?
即使没人说,难免有人想。
所以,您得好好干哪,老詹!我时时叮嘱自己。
先从哪里入手呢?既然办报纸的,还得办好报纸!
于是,使出浑身解数,出了几个点子。
点子一:推出专版《微观中国》。过去,报纸宏观中观太多,微观却很少。中国底层百姓真实生活究竟如何?海外读者很想知道却并不知道。于是,派出记者,认真体验,如实记录,写出文采,写出真情!《跟随农民工回家过年》、《我在工地当民工》、《跟着麦客去收麦》、《新疆收棉花的日子》、《我在海航当空姐》……一个一个专版,五六千文字,配上彩色图片,确实非常好看,很受读者欢迎。
点子二:系列报道《于丹为什么这样红》、《京剧为何屡振不兴》、《网络将如何改变我们和世界》……十多年前,这些话题,读者都很关心哩,一篇一篇,层层递进,不断深化,人们岂能不看?
点子三:二版改为《神州速览》。24小时之内,中国发生了何种大事、要事、新鲜事、有趣事?统统打包,压缩处理,窥一叶而知天下秋,岂不大大方便了海外读者?
嘿嘿,就这么几个点子,不多。编辑记者反映,哟,别看詹总蔫不拉叽,还行,真有两把刷子!
就靠这些点子,老詹站稳脚跟。
你说说,点子重不重要?
其实,人的成功,从根源上讲,往往是思路的成功——思路决定出路嘛。
思路,不就是点子吗?
毛泽东说:领导者的职责,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
出主意,不就是出点子吗?
江泽民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什么叫创新?创新,不就是出点子吗?
点子从哪里来呢?老詹琢磨点子琢磨了几十年,总结出三条规律。
点子规律之一:逆向思维。
所谓点子,就是打破传统思维,产生全新思维。
打破传统思维,最方便最快捷的办法是“对着干”。
文雅一点讲,叫逆向思维。
记得那年开春,报社老总范敬宜(我们叫他老范)到国务院开会,回来说,小詹,中央要求加大国企改革宣传,你们工交部,写篇搞活国企的述评吧。
我说要得,马上就写!
老范走后,坐在桌前,苦苦思索。
怎样把国有企业搞活?怎样把国有企业搞活?怎样把……
诶,可不可以换个思路,来它一篇“怎样把国有企业搞死”呢?
对呀,这么些年,国有企业老是生、生、生!“生”了那么多,却一个不能“死”。不搞死一部分,咋能把大部分搞活?
想到此,兴奋不已!
两天后,稿已成,交给总编老范。
老范一看,微微笑道,好呀,小詹,非常好!提笔将《怎样把企业搞死》改为《少数企业死不了,多数企业活不好》,第二天,头版头条见报。
文章见报,轰动一时,连中央某领导办公室也多次打来电话,大加赞扬!
这就是“逆向思维”的成功。
循着“逆向思维”的思路,还可以写出很多文章:
事必躬亲就是好领导吗?
平均主义是最大的不公。
不妨把互联网+做成互联网-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最好不要用人情。
望子成虫。
……
网上有一红人,名叫咪蒙,细读其文章,很多思路都来自逆向思维:
富二代拼爹不公平?其实很公平。
这世上根本没有怀才不遇。
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
最高级的浪漫就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
如何做一个坚定不移的败家子。
有句话忍了很久了,老子就是喜欢处女座。
单看题目,读者也会觉得好奇,产生阅读欲望。
点子规律之二:追踪思维。
点子的第二条规律,追踪思维。
很多年前,肯德基登陆中国,第一家门店,开在北京前门。京城多家媒体,纷纷前去采访,写出若干报道。
最打眼、最叫座、最受业内称道的一篇文章叫《肯德基吃什么?》人民日报记者朱剑红写的。
文章很巧,只追踪一问题:人们到肯德基,到底吃什么?
结论是,除了来“吃鸡”外,人们到这里,还是来吃快,吃派,吃名,吃文化的!
什么叫吃快,为什么要来这里吃快呢?
什么叫吃派,在这里能吃到什么派呢?
……
逐一写来,显然比一般只围绕吃鸡做的文章更丰富、更精彩,也更有深度。
再举一例,经济日报的。
1990年初,共和国成立40周年刚过不久,新华社播出一组稿子,我国钢产量突破8000万吨,我国煤产量突破10亿吨,我国粮食产量突破8500亿斤……
总喜欢创新的老范,拿到电稿说,不能够原稿照登,咱们干脆来个深度追踪!
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出一篇篇述评:
钢产量突破8000万吨意味着什么?
煤产量突破10亿吨意味着什么?
粮食产量突破8500亿斤意味着什么?
这就叫后发制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循着追踪思维的思路,要写的文章,其实很多。
政府屡屡调控,房价为何节节飒升?
驱逐“低端产业”,北京就能“高端”起来吗?
收了拥堵费,城里就不再拥堵了吗?
“不吃饭,不收礼,不办事”,官员三不,企业咋整?
……
这样的文章,写出来,又写得好,你能不看,能不喝彩?
点子规律之三:迂回思维
点子最后一条规律,迂回思维。
再讲个故事,说的是自己。
每年两会开幕,首都各报都要派出记者,必写一篇“开幕侧记”。
老詹想,往年写了那么多,这次可不可以弄点新名堂呢?
开幕当天,既不采访张三,也不采访李四,只坐在大会堂二楼,静静地听总理作报告。
报告在哪些地方响起掌声,掌声热烈程度如何,为什么在这里人们会鼓掌?详细记录下来。回报社后,连夜写出《人民大会堂的掌声》,没直接写开幕,只间接写掌声,角度比较巧妙,赢得一片掌声。
总编老范,也是记者出身,也喜欢动手写稿。
那年,他随首都老总考察团到安徽考察,到一冰箱厂,得知这里产品销售极好,于是悄悄脱离队伍,独自跑到库房去看了看,问了问,回京后,写出特写《这里的库房静悄悄》,以工厂库房这一巧妙角度,写出企业重质量、抓管理从而取得好效益的经验。
老范这篇文章,无疑是迂回思维的范例。
经济日报曾在一版头条发过一篇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的消息《谁是最紧张的观众》,从一场国际体育比赛写起。最紧张的观众不是别人,而是一个并不关心比赛只关心器材质量的天津某厂厂长。皆因这是工厂器材首次在国际比赛亮相,器材完全合格,厂长的心也才完全放了下来。
不从正面做文章,旁敲侧击,迂回着笔,常能取得出乎意料的效果。
从部委值班电话看机关办事效率。
攀钢老总有支签字笔。
市长的三个星期天。
站在导演背后的人。
……
都是好点子,都是创新之作。
好了,写到这里,该总结几句了。
点子这个东西,看起来有些神秘,说穿了也挺简单。但是,简单点子的后面,必有不简单的劳动与付出,不知要花费多少心血,捻断多少根想象的胡须!
掌握点子规律,可以少走弯路。大家不妨试试,熟能生巧,多弄几回,点子就会像熟透了的葡萄,一嘟噜一嘟噜地掉下来,止都止不住,弄得你喜不自胜,连说哇噻哇噻,好高兴哟!(作者:詹国枢)
来源: 老詹聊发少年狂
来源:老詹聊发少年狂 原作者:詹国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