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真的这样重要吗?今天我们介绍一位大咖,院士,但是他在被选为原始之前只发表过一篇论文。】
【姜立夫先生】
前阵子浙江大学药学院某副教授论文造假一事,弄得沸沸扬扬,被媒体和民众通批。使得浙大的声誉受到了损害,也使得浙大校长的声望下降。个人认为,那位兼职的李院士一开始便应该引咎辞职(即使对造假和合写论文毫不知情),这对药学院对浙大,对李院士都是好事。但至今,他仍然没这么做。
我这篇博客要说的是1948年,民国政府中央研究院公布了首批81位院士名单,数学家共有五人当选,他们分别是:陈省身、华罗庚、姜立夫、许宝騄、苏步青。其中,陈省身、华罗庚、姜立夫在第一轮投票中便当选了,许宝騄、苏步青是第二轮投票才当选。
中央研究院随后出版的《国立中央研究院院士录》刊载了第一届院士的著作目录,五位数学院士中,苏步青发表论文最多,有95篇;华罗庚次之,68篇;陈省身再次,发表38篇;许宝騄发表24篇;姜立夫发表一篇。这个统计数据是截止到1947年为止的。上述数据转载自著名数学家徐利治的访谈录,网上也可以搜得。
根据1995年科学的《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上下册,吴文俊主编,科学出版),姜立夫发表的论文还只有一篇,那就是
AMatriz Theory of Circles and Spheres, 科学记录,I,1945年,第257-262页。
在今天从研究生开始就为论文(尤其是SCI论文)打拼的学子来说,这是个令人感叹的数据。姜立夫之所以能够当选院士,我想有四大原因。第一,资格老,1919年的哈佛博士,但他不是最老的。第二,人品和人缘好,连陈省身也是他的学生,他是中央研究院数学所的首任所长。第三,办学有功,他不仅是南开大学数学系的创始人,并且开始的四年只有他一个老师。第四,当年中央研究院评院士的标准,并非仅以研究水准为唯一标准。
值得一提的是,陈省身、华罗庚、许宝騄被赞誉为“西南联大三杰”,那时前两位任教清华,后一位任教北大。而姜立夫和苏步青分别执教于南开大学和浙江大学。这五位数学家中,除华罗庚为江苏(金坛)人,其余四位皆为浙江人,陈省身生于嘉兴,姜立夫和苏步青生于温州的小县平阳(姜立夫出生的小镇如今划归到苍南县),只有许宝騄生于北京,但他却是杭州人。
姜立夫,1890年出生,1949年以后他到广州岭南大学,创办了又一个数学系,后执教于中山大学,1978年去世,毕生致力于现代数学教育和传播。1955年,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名单中,9位数学家里没有姜立夫(也没有定居美国但尚未入美籍的陈省身),但1980年,姜先生的儿子、拓扑学家姜伯驹却在***后的首次学部委员(院士)增选中当选了。
1990年,在姜立夫诞生一百周年之际,南开大学举行了他的铜像落成仪式,陈省身等出席,已经位居高位的苏步青在纪念谈话里提到,“姜立夫先生虽然论文写得少一些,但他对中国现代数学事业,功劳重大,影响至深,没有他,中国数学面貌会是另一个样子。”
本文转载自蔡天新教授博客。蔡天新---浙江大学教授,其著作《数学传奇---那些难以企及的人物》获得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其本人开设的公开课《数学传奇》吸引了众多数学爱好者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