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02
来源
拾遗物语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
这两天,很多家长,
被一个5岁孩子“暴击”了。
上海一个5岁的孩子,
为了就读国际学校,
自己做了一份简历。
这份简历长达15页。
孩子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家庭、性格、爱好等七大方面。
“我两岁就开始听并跟唱学诗,
现在已经会唱百首古诗。”
“我从三岁开始游泳,
目前已经学会自由泳。”
“我从四岁半开始学钢琴,
现在准备报考英皇二级了。”
“我已经学了4个月围棋,
取得了11级证书。”
▲ 密密麻麻的阅读书目
他玩耍时间是做思维游戏,
“如数独、火柴棒、七巧板……
游戏给我带来思维的乐趣。”
他平时还喜欢做实验,
“通过实验我了解了重力、浮力、密度、热胀冷缩等基本道理和多米诺骨牌效应。”
他不仅每天用中文看图说话,
还坚持每周写三篇英文日记,
更可怕的是他的阅读量,
“英文书年阅读量超过500本。”
光是附件阅读书目,
就排满了整整5页。
这个5岁孩子简直逆天了。
很多家长看到这则新闻后感叹:
“我受到了10000+暴击。”
为什么遭到了暴击呢?
觉得自己“做父母太不合格”了。
“我这个做父母的,完全是不称职啊!”
“是啊,你看人家把小孩调教得多好。”
“这不是孩子的差距,这是家庭的差距,是我们的差距。”
于是,很多家长开始反省自己:
“我要向这个孩子的父母学习。”
“我们需要更加努力啊,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看来必须得***孩子了,
就算孩子一时不快乐,
但这样可以换取他一生的幸福。”
很多家长更是被吓到了,
觉得将来自家孩子没法跟这样的小孩竞争,
来到这世界会活得很痛苦,
那我干脆不让他出生好了。
“生孩子的结果,就是自己孩子给这些孩子打工,给这些孩子的孩子做PPT,想了想遂放弃。”
“算了,我还是不要小孩了。”
▲ 史蒂芬·列维特
在很多家长愧叹自己是不合格父母的同时,
在很多家长决定向此孩子家长看齐的同时,
我想扫兴地问一句:
“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值得提倡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先说一个人——史蒂芬·列维特。
史蒂芬·列维特是谁?
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
列维特有多牛呢?
他32岁就成为芝加哥大学终身教授,
36岁就获得了克拉克奖章,
曾被誉为“当今美国40岁以下最负盛名的经济学家”。
我为什么要讲列维特呢?
因为他写了一本书——《魔鬼经济学》。
此书一面世,好评如潮,
曾持续47周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前十,
被誉为当年“世界最佳经管图书”。
我为什么要说这本书呢?
当然不是为了推销此书,
而是这本书有一章专门讲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完美的父母?
列维特这一章讲了一个研究,
这个研究是美国教育部发起的,
就是从1000所小学里,
各抽取20名学生作为样本,
追踪他们的学习及成长轨迹,
以研究哪些因素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和成长。
这个追踪研究结果,
震惊了很多美国人,
很多答案完全颠覆了我们对教育的认知。
追踪研究发现,
8个因素跟学生成绩及成才高度相关:
●学生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学生父母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
●学生母亲在30岁后生孩子
●学生出生时的体重较轻
●学生父母在家说英语
●学生是领养的
●学生父母常参加PTA
●学生家里有很多藏书
8个因素跟学生成绩及成才没有关系:
●学生家庭非常和睦
●学生父母搬到一个好的社区
●学生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做全职妈妈
●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起步计划
●学生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学生经常被父母打屁股
●学生经常看电视
●学生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
你看完之后,有没有被惊到?
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
有影响:父母受过良好教育
无影响:学生家庭非常和睦
为什么父母受过良好教育会对孩子成绩产生很大影响?
因为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
通常比较重视孩子的教育。
而且更加重要的是,
那些智商较高的家长,
往往会接受更多的教育,
而智商本身具有一定遗传性。
而为什么家庭和睦对孩子成绩没有影响呢?
家庭结构对孩子性格的形成,
其实并不能产生多大影响,
也不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
所以,很多感情破裂的夫妻,
为了孩子能更好成长而维持婚姻,
是一件非常荒唐的事情。
单亲家庭并不会影响孩子的成绩,
你们吵吵闹闹才会影响孩子学习。
有影响:父母拥有较高社会经济地位
无影响:父母搬入条件较好的小区
来自较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学生,
为什么成绩通常也会比较好?
因为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人,
智商和教育程度往往也比较高,
跟上面的问题其实一样,
那些智商较高的家长,
往往接受了更多的教育,
而智商本身具有一定遗传性。
为什么搬家到好小区对孩子成绩不能产生影响呢?
因为邻居跟你孩子毫无关系。
有影响:母亲在30岁后生孩子
无影响:母亲在孩子出生后做全职妈妈
为什么母亲30岁后生孩子,
会对孩子成绩产生很大影响?
因为这样的女性通常接受了更好的教育,
或者有更好的职业发展。
所以在生孩子之前,
她们往往做了更充分的准备。
在教育与培养孩子上,
会投入更多的时间、精力和财力。
而孩子出生后就做全职妈妈的母亲,
其实并不能给孩子带来什么优势。
这个结论可能会让很多全职妈妈沮丧,
但数据确实表明:
全职妈妈未必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有影响:学生出生时体重较轻
无影响:学生参加了儿童发展起步计划
为什么出生时体重很轻的孩子,
一般学习成绩不是很好?
因为体重很轻意味着两点:
●要么是早产
●要么就是在怀孕过程中养育不当
这两点都会影响孩子各器官的发育。
而各器官发育不完善,
往往会留下很多后遗症。
学生参加儿童发展起步计划,
竟然对未来成绩不能产生影响,
这可能会让很多父母跌破眼镜。
但研究数据确实表明:
启智计划对儿童未来成绩毫无帮助。
有影响:父母在家说英语
无影响:父母经常带孩子去博物馆
为什么在家常说英语的父母,
孩子的成绩通常会更好?
这个主要是针对美国情况,
拉美裔学生的父母,
社会地位普通不高,
所以不讲英语的比例比较高,
如果他们在家常用英语交流,
说明接受了更多的教育,
这跟上面一、二的情况其实类似。
其实这一点,也适用于中国。
在家能用英文进行日常交流的家庭,
父母一般都受过很好的教育。
有的家长喜欢周末带孩子去博物馆,
但研究数据确实表明:
孩子参观博物馆的次数,
跟他的成绩并没任何关系。
有影响:学生是领养的
无影响:学生经常挨打
如果一个孩子是被领养的,
他的成绩往往会受到很大影响。
为什么呢?
研究表明,亲生父母的智商对孩子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养父母。
中国很多家长喜欢“棍棒教育”,
所谓“不打不成器”。
但研究数据表明:
棍棒其实起不了什么作用,
它并不能提升未来孩子的考试成绩。
有影响:父母参加PTA
无影响:阻止孩子看电视
经常参加PTA的父母,
其孩子成绩往往会更好。
为什么呢?
不是因为PTA会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而是往往只有那些关心教育的父母才会参加PTA。
很多家长禁止孩子看电视,
认为看电视会影响成绩。
但研究数据表明:
孩子的学习成绩,
其实跟看不看电视没多大关系。
有影响:家里有很多藏书
无影响:每天给孩子读书
家里有很多藏书的孩子,
为什么成绩往往会更好?
研究者做了大量比对,
发现阅读其实并不能帮助孩子提高成绩,
父母天天念书给孩子听,
其实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那为什么家里有很多藏书的孩子成绩会更好呢?
研究者发现——原因在父母。
会买大量书籍的父母,
往往本身便聪明睿智、学历很高。
他们本身爱学习,
所以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
他们本身很重视教育,
所以善于为孩子制造有利环境,
他们本身喜欢琢磨思考,
所以能将好的学习理念和方法传授给孩子。
看完这些详细分析后,
想必你已经注意到了:
对孩子成绩会产生较大影响的8个因素,
本质上都来自于“父母本身的特点”,
就是“孩子的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说明了什么?
教育的本质,是父母的自我修行。
而对孩子成绩不会产生影响的8个因素,
实际上都是在讲“父母的控制”,
就是“孩子的父母对孩子做了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
控制是最坏的教育。
讲完这些分析后,
列维特说了一句话:
“对于那些想尽各种办法来帮助孩子的父母来说,
这一发现或许能让他们意识到,
他们一直看重的教育方式,
很多其实并不能产生什么作用。”
但这并不是说,
父母一点不重要。
列维特强调说:
“这恰恰表明,
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
父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重要不是说“要对孩子做什么”,
而是“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也就是说,
真正的教育其实是拼爹。
父母做更好的自己,
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
今年7月,媒体采访高考状元时,
发现了三个很有趣的现象。
第一个:本以为高考状元都是书呆子,采访后发现并不是。
状元们并不死读书,
他们平时都挺会玩的。
第二个:本以为高考状元的爸妈都是“控制型父母”,采访后发现并不是。
记者问:“你们是怎样教育孩子的?”
他们都回答:“好像也没怎么教育啊。”
第三个:“控制型父母”的孩子,不仅成绩难以跻身顶级,而且性格也不太阳光。
记者问“控制型父母”同样的问题时,
他们又是摇头又是摆手,
不但自己的苦水一大堆,
对孩子的不满也是一大堆。
他们始终不明白一件事情:
“我付出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
为什么就教不出优秀的孩子呢?”
其实,他们就是没有弄明白教育的本质。
真正的教育其实就是拼爹,
这个拼爹,拼的不是谁能投入时间和精力去“规范”孩子,让他必须怎么怎么样。
这个拼爹,拼的其实是你自己,你是不是一个更好的人,是不是能成为榜样去影响孩子。
▲ 高晓松和母亲
很多人知道高晓松是音乐奇才,
却不知道他是超级学霸。
他中学读的是北京最牛的北京四中,
且是A1班——成绩前50名的尖子班。
高三时,他就获得了保送浙大的名额。
他没去,最后考了清华电子工程系。
电子工程系当时是清华最牛的系,
对高考分数要求极高,
但高晓松竟超了录取线60多分。
你知道高晓松学习为什么这么牛吗?
他爸是清华教授,他妈是建筑学家,
但他们平时并不管高晓松的学习,
他们只是自己超爱学习和钻研,
所以在这种氛围下,高晓松自己就养成了学习和钻研的习惯。
这几年,高晓松参与制作了三档综艺:
《晓说》《晓松奇谈》《奇葩说》。
这三档节目,都火得一塌糊涂。
很多人说:高晓松怎么这么博学啊?
“从小我家里就有好多书,
连走廊里都摆满了书。
我们家书柜下面都是卡片柜。
因为那个时候没有谷歌搜索,
看书得把笔记记在卡片上……”
因为父母超爱读书、超爱做读书笔记,
所以高晓松也变成了跟父母一样的人。
你知道高晓松为何能成为音乐奇才吗?
“因为我很小的时候,
便跟着喜好音乐的母亲油印乐谱。”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学习给孩子看。
最好的教育,就是奋斗给孩子看。
最好的教育,就是永不放弃自我成长。
▲ 潘石屹和父亲
父母作为榜样,
影响孩子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
还有孩子做人的品格。
潘石屹是个很阳光、乐观、善良的人,
他说他的这一切,
都来自于“父母的形象遗产”:
“我爸爸在‘文革’时被打成右派,
受了很多折磨挨了很多整,
但他永远是乐观的。
有一次,他穿着一个袖子的衬衫,
到学校接我,手臂上都是血,
我问他为什么衣服只有一个袖子,
他说被‘民兵小分队’打了。
但即使遭遇了这样的不幸,
他在带着我回家的路上还唱着歌。
这件事给我特别大的震动,
让我从小就学会了要积极乐观。
还有一次,他们在造纸厂干活时,
一个滑轮掉下来,砸断了一个农民的腿。
所有人都吓得哭了起来,
因为腿断了,得花很多钱去看。
工厂里来了个人,说赶紧送医院。
大家都说没钱,真的没钱。
工厂的人说:那就写借条,借200块。
我爸站起来,帮农民写了一个领条。
工厂的人问:怎么把借条写成领条了。
我爸说,你这200块钱,
相当于我们全村一年的总收入,
借了也还不起,所以只能写个领条。
这件事给我的震动也特别大,
让我从小就学会了做人要善良。”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
这就是最好的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看到父母如何为人处世。
所以潘石屹也想把阳光、乐观、善良传给孩子:
“我坚信父母的形象问题,
是社会教育的一个重大课题。
因为父母的形象,
不仅是孩子走入社会的第一道大门,
也是长存于孩子一生记忆中的宝贵财富。”
有一个很美的成语,叫“芝兰玉树”。
这个成语,讲的就是东晋名相谢安家的子孙。
东晋的达官贵人们都无比羡慕谢家:
“谢安家的子女儿孙们,
个个风流倜傥、才华横溢,
就像芝兰玉树生长于阶庭中一样,
一代接一代,永不衰绝。”
一个朋友忍不住问谢安:
“也没见你教导子女啊,他们一个个怎么都这么优秀?”
谢安说了一句:“言传身教。”
真正的教育,
从来不是点石成金的技巧,
而是一段春风化雨的过程。
就如大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说:
“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走在前面的父母,
只要努力做好了自己的工作,
只要努力塑好了自己的品行,
只要努力过好了自己的生活,
只要努力经营好了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改变自然会“随之发生”。
三流父母做保姆,一流父母做榜样。
做更好的自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