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可以不聪明,但一定要有分寸感。
这两天,一条微博火了。
一位妈妈在晒出女儿的清华录取通知书后,被同学踢出了班级群。
这件小事在引发热议的同时,却暴露出当代社交礼仪中最稀缺的教养。
这位妈妈(郭女士)是某县城的教师,在女儿高考结束后参加了一个同学会。
为了方便老同学联系,班长建了个“老同学”群,拉了同学群后,大家也不怎么说话。
但只有郭女士除外。
她经常在群里自言自语,发一些自己生活的照片和女儿学***,有时甚至把女儿的笔记都发到群里。
虽然几乎没人回应,但郭女士却乐此不疲。
女儿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后,郭女士立刻就把通知书晒到了群里,并且骄傲地说了一句:“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是大气。”
她本以为大家都会夸赞女儿,却不料自己竟被班长踢出了群,她想找班长理论,却发现班长早已删了她的微信。
最令她不解地是,大部分同学竟然都表示“早就该踢了”,这让郭女士觉得很委屈“为什么大家这么讨厌我?”
其实原因很简单:她在微信群里,没完没了地晒自己、晒女儿,早就失了分寸感。
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心里没数。
在生活中,分寸感已经成了很多人都忽略的社交礼仪,也是当下最重要、最稀缺的教养。
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
同事看了郭女士的新闻之后无奈地笑了笑:这样的人在生活中还真不少。
有个他不怎么熟的人,忘了在什么场合见过一面,加了微信,隔三差五就给他发消息:
帮忙投个票!
帮忙给我第一条朋友圈点赞!
帮忙转发一下这篇文章到朋友圈吧!
你朋友圈发的自拍P得太明显了吧?
我在创业,帮我免费写篇稿子呗,反正你就是干这行的!
这点小忙都不帮,举手之劳而已,也太小气了吧!
被骚扰了一段时间之后,同事终于忍无可忍把他删了。
那人发现被删后申请加回好友,验证消息是:你怎么把我删了啊?你是不是删错人了?
说起来,微信这种即时通讯软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却也模糊了人与人交往的分寸感。
记得三毛曾说过两句关于朋友的话。
一句是:朋友还是必须分类的——例如图书,一架一架混不得。过分混杂,匆忙中急着去找,往往找错类别。
即使微信加了“好友”,也未必就是真的好友,朋友圈也未必是从前所说的那个圈。
那些踩踏着分寸感,争先恐后分散你的注意力、浪费你的时间、扰乱你的情绪的人,你是否想过该归为哪一类?
另一句是:朋友再亲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为熟,结果反生隔离。
再好的关系,也要把握好分寸感。
只有对自己清楚认知、懂得自己分寸的人,才能更好的尊重别人,友谊的小船才不会说翻就翻。
分寸感,是爱情里最高贵的品质
《奇葩说》里曾有一句很戳心的话:婚姻给不了你安全感,但人可以,爱情也是如此。
夫妻、情侣如何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似乎一直以来欧式亲密关系中的头号难题。
前段时间,在明星出轨、分手、劈腿的新闻里,杜江宛如一股清流。又一次诠释了如何保持一个已婚男人应有的分寸感。
某节目里,面对一系列轰炸他与霍思燕婚姻关系的私隐问题,杜江脸不红心不跳,唯独女嘉宾鬼鬼靠近他时慌忙后退“你不要离我那么近……”
随后鬼鬼放出大招:玩大冒险,输了亲对方额头。
并且在杜江迟迟不愿意与她有肢体接触时,主动迎了上去,在鬼鬼把头撞进怀里后,不知所措的杜江立刻对着镜头向老婆解释:霍老师,这真的只是个游戏。
即使是游戏,也让人不免觉得女嘉宾有失分寸感,
但却对已婚男士杜江赞不绝口:无论老婆在不在身边,不论以哪种方式和理由,都时刻与其他异性保持着距离,懂得适可而止,这样的男人真帅!
然而,很多夫妻、情侣在处理异性关系时,往往忽略了分寸感的重要性,一旦越界,往往会对双方关系造成威胁,甚至导致关系破裂。
没有把握好与经纪人之间的分寸感,
张丹峰出轨的传闻一度霸占头条。
李小璐、PG1牵手、搂腰毫无分寸,
最后只能以一地鸡毛收场。
亨利·克劳德说:
“评判越界最好的办法是,你的行为是否让你婚姻中的另一半受到了伤害。”
有些事情,的确就是爱人专属。纵然是再好的朋友,也不能越界。
家,是最缺乏分寸感的地方
很多时候,在我们的思想里都存在一个误区,越是亲近的人,越感觉理所当然。
记得曾在网上看到过一个帖子,发帖人问:与老公恋爱6年,结婚2年,该不该离婚?
恋爱时,他从来不会主动找我吵架,结婚之后跟变了一个人似的,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
最要命的是,每次吵架婆婆都会大老远坐车过来调解,越说越糟糕。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网友纷纷表示感同身受:和我老公、婆婆一样一样的,婚前几乎不吵架,现在只要一吵架,婆婆就会赶过来教育我。
为什么有些人恋爱时好言好语,婚后却暴躁了?
为什么天下的婆婆各有不同,却都执着于给小两口劝架?
我想,究其根本原因,是他们都忘了: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即使面对再亲密的家人,也要留足分寸感。
从恋人到家人,关系发生了变化,家人是最亲近的人。所以难免会觉得他们打不走、也骂不走;即使亲如母子,打着“我是为你好”的名号去干涉另一个人的生活,结果只会加剧矛盾。
人们常说,家是个讲爱的地方,不是讲道理的地方。殊不知,再浓烈的感情,也会被我们一次次的不知分寸而消耗殆净。
分寸感,是当代最稀缺的教养
邦达列夫说: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边界感。
其实,他所说的,也正现在的人都普遍缺少的分寸感。这种分寸感不是疏远,不是冷落,不是傲慢,而是尊重。
对毫无分寸感的“好友”,请勇敢地说出,拜托,我们没那么熟,我时间、精力有限,别动不动就“举手之劳”;
对失了分寸感的异性,请清楚地表示,不好意思,我已经结婚了,我耳朵听得清、眼睛看得见,不用离得那么近;
对被无意中的恶语伤害的家人,请诚恳地抱歉,对不起,这么多年竟没有意识到越亲近,越直接其实是错的……
所以啊,做人可以不聪明、不圆滑,但不能没有分寸感。
不是因为有分寸感的人稀缺,才显得重要,而是因为我们都必须让自己舒服、让自己幸福。
来源:https://zh.knowpia.com/user/crea 原作者:花季妇女南拳麻麻 瑜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