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银山

出家门开车左转,上京承高速,向北,出小汤山,经兴寿镇和下庄,便来到昌平的银山塔林。这是一处小有名气的景点,南距市区不足百里,我和老伴多次来此。时已隆冬,游人极少,难得清静。一入景区,就见三峰并立,直插云天;山体裸露,巨石累累。所谓“三峰”,当地人分别称之为“和尚头”、“中峰顶”和“歪嘴砣”。明朝年间,“三峰拥翠”即列入“燕京八景”。

信步来到山下的法华禅寺遗址,几座僧塔,砖雕石砌,历尽沧桑,弥足珍贵。史书记载:早在唐朝,银山就是著名的佛教胜地,与江苏金山并称“南金北银”。如今,“南金”依旧香火旺盛,“北银”却损毁殆尽了。绕“塔林”转了一圈,拾级而上,来到尼姑庵遗址。细土碎石,枯叶断草,哪有什么“庵”的痕迹?据说,当年的尼姑庵附属于法华禅寺,僧尼同栖一山,相互帮衬,乃人之常情也。倘若落到现今某些编剧手里,大胆想象加上妙笔生花,肯定会杜撰出若干香艳细节。

从“尼姑庵”向右拐,走进一个叫“落落洞”的所在。此洞天然生成,两侧悬着一副楹联:山明水明银山善地明白处,月清风清铁壁松林清净界。洞里供着菩萨,洞外摆着香炉。还有一棵高大的“许愿树”,枝干上挂满了写着字的布条,随风飘动。天气干冷,进香者寥寥无几,那位专司“请香”的老乡也不知哪里去了。佛教,本有“佛法教育”之意,给人一些关于宇宙、人生的启迪。可惜中国的善男信女们,只知道烧香磕头、许愿还愿,对佛教的真谛倒不在意了。

和老伴携手前行。狭路上顽石挡道,侧着身方能通过;沟坎里落叶松软,踩上去感觉极佳。满山坡的核桃、板栗、柿树和橡树呈深褐色,只有松柏略显青翠。不时看到“***树”,黑蛇一般,从石缝间挣扎而出,弯曲挺直,向上伸展。我和老伴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摸摸大山的脊背,听听大山的呼吸,如遇知己。想当年,我们第一次来北京,年方二十,精力充沛。从火车站步行到动物园,又从动物园步行到颐和园,游万寿山,逛昆明湖,一点儿也不觉得累。如今,我们刚刚进入老年,腿脚还算利落,所以要多走路,多游泳,多爬山,潇潇洒洒“老”一回。

又见到了“京北第一瀑”,名号挺大,实则一水帘耳。春夏秋季,用泵将水抽到山腰,再让水顺着地势蜿蜒流下,给“铁壁银山”增添一点灵气。入冬断流,“第一瀑”随之消失。人的能力有限。大自然创造的任何事物,哪怕是一块石头、一片树叶、一只蝴蝶,都是杰作,都是艺术,人工岂可替代。

继续向前,我和老伴登上了“和尚头”与“中峰顶”的交界处,一下子看到了大山背后的风景,视野顿时开阔。在附近的“钟亭”小憩片刻,撞了撞“南无阿弥托佛”大钟,钟声洪亮,空谷回音:一帆风顺,双喜临门,三羊开泰,四季发财,五谷丰登,六六大顺,七星高照,八方进宝,九九大寿,十全十美。

抬头望,峰顶的红旗历历在目,天上的白云也在招手。老伴要留点力气下山,让我独自登顶。既来之,则攀之,像黑熊一样笨拙向前吧。石阶越走越陡,游人不见一个。山上无雪,草木十分干燥;山坡向阳,暖气微微上升。当年“积雪如银”的景观已不复存在,气候变暖的现象是否引起国人关注?

终于踏上中峰顶的最高点,冷风扑面,红旗猎猎。向站在山腰的老伴挥了挥手:我上来了!下次咱们一起上来!环顾四周,群山连绵起伏,浓淡相宜,恰似一幅巨大的泼墨长卷,非鬼笔神力不能为之。俯视山底,塔林如同积木,汽车好像蚂蚁。此时此刻,立于大山之巅,白云在头上浮动,颇有点“山高人为峰”的感觉。退而思之,难道本人真比大山还高一头吗?让天空来回答吧。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

发表评论

需要登录才能评论!
于文涛

于文涛

擅长 文学 文章的撰写

这个用户还没有留下个性签名

TA最受欢迎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