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第一心理课堂,今天将进行案件分析。2017年6月9号,26岁的访问学者章莹颖在美国失踪,很快,美国警方和FBI均判断,她已遇害。可直到今天,她的尸体仍然没有找到,嫌犯克里守口如瓶,为什么呢?
FBI提取嫌犯克里的电脑浏览信息,发现他曾在去年4月浏览暗网上"FetLife",里面涉及了大量的人口贩卖信息,难道章莹颖被贩卖到了暗网?
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每年有超过250万人突然消失,其中大部分是遭到了贩卖。在欧洲的暗网上,经常会出现被明码标价的白人女性,并且整个贩卖过程极其严谨。而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法律上对于人口贩卖的惩治都相当严厉,但是依旧无法遏制这条巨大的利益链。
下面剖析嫌犯克里,他是一名高材生,我们有理由判断他具备成熟的心智和理性的思维,因此,激情作案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绑架甚至贩卖章莹颖,一定是他筹谋已久且进行了周全准备的。
心理博弈
既然拥有着不同常人的智商与能力,自然对于法律的了解会比常人深的多,能够熟练把握法律的漏洞和运用方式,也就有了能够与警察博弈的契机。克里自始至终没有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有任何的表态,甚至没有丝毫的愧疚,使得有关部门拿他毫无办法。
美国法律中,定案只讲究两点∶情况属实和证据确凿,在没有绝对证据的情况下,嫌犯始终没有承认罪行,因而法律便无法断定作案动机进而无法确认罪行。
而案件一拖再拖,这也达到了他的目的,这场心理对抗克里明显占据上风。并且他深知,承认贩卖人口的后果,因此,他不可能透露章莹颖的去向。
刺激心理
据美国警方透露,嫌犯是一家大型犯罪网站的正式会员,大量不良且关于犯罪的内容在这个网站上一览无遗,当中还赫然摆着不少真实的犯罪过程和心得,令人毛骨悚然。
嫌犯克里在实施作案前在网站上可谓是做足了有关绑架谋杀的功课,外界的刺激和内心蠢蠢欲动的犯罪想法一步步诱惑着他,最终克里在脑中实现了完整的犯罪计划,并将其转化成了现实,酿成了我们所见到的悲剧,这个过程中是否还有其他人参与或协助也不得而知。
无愧疚感
微表情心理学家指出,案件的侦破一定要结合罪犯的心理波动变化。而环境、情绪、知识背景、性格等等都是制约审问的因素,再加上日积月累的精神方面施压,产生了言行举止失去平衡掌控的不良影响,最后导致走向盲区。
无限制的压抑氛围促使他们被催生出反社会人格,脱离本人掌控。无愧疚之心和关爱他人的行为仅仅只是最明显的一种征兆,一般还会出现,对他人情绪表现出不作为,不和他人交流呈自我封闭的状态。尽管在理智的作用下他们清楚哪些行为是违法的,但他们仍旧会不由自主的去实施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本源
世界范围内的数据调查显示全球大约有70%的罪犯,都是由于缺乏教育导致走向犯罪的深渊,在三观最初形成的阶段没有人好好的引导他们。
根据犯罪心理学论点,本案中的克里具有反社会型人格是毋庸置疑的,犯罪一词在他还是个孩童的时候就已经深扎进了他的心里,导致一步一步控制他犯下不可饶恕的罪行。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神奇小小
来源:今日头条 原作者: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