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北部杭甬之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著名的水乡、酒乡以及书法之乡,更是蔡元培、鲁迅、周恩来的故乡。2005年10月4日,记者随北京爱车阳光国庆自驾江南游采风行在结束了安吉行后抵达第三站绍兴。
鲁迅故里(摄影:冯赣勇)
绍兴自古就以其逶迤的水乡风光闻名于世。境内山地、盆地、平原等多种地貌构成了绍兴山明水秀的自然景观特色。水上的乌篷船、路边的凉亭、朴实的船工、静卧的鸬鹚,无处不成景,无景不如画,时时刻刻演绎着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
鲁迅祖居大堂(摄影:冯赣勇)
十月四日一早,车队驶离下榻的绍兴神州大酒店,首先驱车来到鲁迅故里观光游览。绍兴是我国文学巨匠鲁迅的故乡,凝聚着浓郁的鲁迅文化地方特色。
鲁迅故里水道留影(摄影:曹群)
从《故乡》里的社戏到《孔乙己》中的茴香豆,乌篷船里头戴毡帽的船家摇桨踩橹,将人们带回了那段逝去的时光,在追忆先贤的同时,亦能深切感受到鲁迅为振兴中华民族精神所树立起的浩然正气。
陈列的鲁迅作品(摄影:冯赣勇)
现在的鲁迅故里已经成为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鲁迅笔下的咸亨酒店、塔子桥、土谷祠、长庆寺、恒济当铺等,都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世人面前。成为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纪念馆留影(摄影:张京平)
一条窄窄的青石板路两边,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祖居,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此情此景不能不让人想起鲁迅作品中的一些场景。
三味书屋门外(摄影:冯赣勇)
精心保护和恢复后的鲁迅故里已成为立体解读中国近代大文豪鲁迅的场所,成为浙江绍兴的“镇城之宝”。
故居里的乌篷船(摄影:冯赣勇)
记者一行结束了鲁迅故里的游览后前往绍兴的第二个观光景点--沈园。沈园位于鲁迅中路,从鲁迅祖居门前穿越中兴路往东不出二百米。
绍兴导游图(摄影:冯赣勇)
沈园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初成时规模很大,占地七十亩之多,是绍兴古城内著名的古园林。沈园为南宋时一位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故有“沈氏园”之名。沈园在1963年被确定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绍兴沈园门前
沈园门首(摄影:冯赣勇)
车友们走进沈园,迎面翠绿丛中假山石上陆游真迹“诗境”二字,首先闯入人们的眼帘。沈园作为一座私人花园,经历如此岁月沧桑,至今仍得以流芳,据说全因为一则千年不老的故事,那首由陆游留下的千古之作;催人泪下的《钗头凤》。
陆游的手迹(摄影:冯赣勇)
据资料记载,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春,陆游与爱妻唐琬被迫分离七年后在此邂逅重逢。当时,陆游已从母亲之命另娶王氏为妻,唐琬也改嫁绍兴名士赵士程。唐琬在征得丈夫同意后,在沈园置酒肴相待陆游。
沈园郁郁葱葱(摄影:冯赣勇)
两人在共叙离别情愁之时,陆游感慨万千,心如刀割。临近分别时,陆游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将满腔悲愤,提笔在园壁上题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园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的诗迹(摄影:冯赣勇)
唐琬见词衷肠寸断,不禁泪下,回到家中一直沉浸在痛苦之中,难以自我解脱,悲不能自禁,遂提笔和词一首:“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千秋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妆欢。瞒!瞒!瞒!”
沈园务观堂(摄影:冯赣勇)
诗文中,唐琬尽情诉说自己对陆游的无限思念,哭诉自己幽思成疾的境况。已经长久经受心灵折磨的唐琬,经受此番精神刺激,身心再也无法承受,不久就在忧郁中去世。陆游闻知此事,悲痛欲绝,心灵遭受深深的创伤,终生难以释怀,沈园从此成了他对唐琬思念的承载,成了他梦魂萦绕之地。
沈园景色(摄影:冯赣勇)
在唐琬逝去40年之后的一天,陆游再一次来到沈园。此时的沈园,物是人非,陆游感慨万千,又作《沈园》二首。79岁时的一天夜里,陆游在梦中见到了沈园,醒时又作绝句二首。84岁时,陆游还是牵挂着沈园,再游沈园时又作《春游》一绝。诗人为怀念唐琬,追忆沈园之邂逅就留下了十多篇诗文。
情侣留言牌(摄影:冯赣勇)
陆游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篇,但在同一地点写下如此众多诗歌的并不多见。正因为这些催人泪下的故事和感人至深的诗篇,人们不仅将沈园作为怀念诗人的纪念地,而且还将沈园作为执著爱情的寄托。人们现在所以到沈园,除欣赏古典园林之外,更多的是去那里感受人世间的美好爱情,沈园实际上已经成了绍兴的爱情主题公园。
沈园半壁亭(摄影:冯赣勇)
如今的沈园已成为绍兴古城内的一处重要景区。修复、重建和扩建后的沈园占地57亩,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孤鹤亭、半壁亭、双桂堂、八咏楼、宋井、射圃、问梅槛、琴台和广耜斋等景观,依据历史面貌或沈园文化内涵所需要,被有序地分布在沈园三大区内,形成了“断云悲歌”、“诗境爱意”、“春波惊鸿”、“残壁遗恨”、“孤鹤哀鸣”、“碧荷映日”、“宫墙怨柳”、“踏雪问梅”、“诗书飘香”和“鹊桥传情”等十景。
沈园留影(摄影:李瑞成)
古迹区内葫芦池与小山仍是宋代原物遗存,其余大多为在考古挖掘的基础上修复的。东苑,位于古迹区东侧,又被称为情侣园,尽显江南造园特色。南苑在古迹区南首,主要由连理园和陆游纪念馆组成。
沈园宋井亭(摄影:冯赣勇)
沈园错落有致,色调庄重典雅,景点互为映衬,很有宋代风味。因陆游一生爱梅,故沈园古迹区内栽植有大量的腊梅树,梅花怒放之时,香气充满整个园区,冬日游沈园也就成了绍兴的一项特色旅游,如果遇雪天更具诗情画意。
绍兴仓桥直街内(摄影:冯赣勇)
车友们游完鲁迅故里、沈园已是中午时分,由于绍兴旅游景区众多,下午仍然安排自由活动。午饭后记者同几位车友慕名来到曾经荣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的仓桥直街。
仓桥直街留影(摄影:曹群)
全长1.5公里的绍兴仓桥直街历史街区由河道、民居、街坊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6.4公顷,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民居多为清末民初建筑,众多富有地方特色的台门保存完好。 有典型的清末民初江南民居特色和浓郁的水乡风情。
观光三轮车(摄影:冯赣勇)
据了解,从2001年开始,绍兴对仓桥直街这一历史街区进行修缮保护和环境整治,已投入7000多万元。这项保护整治工程并没有采取迁出所有居民的做法,也没有走大规模旅游开发的路子,而是适度减少人口密度,改造基础设施,按照“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原则修缮老街、老宅,保留了绍兴水乡民情生活的原生态。
历史保护区牌(摄影:冯赣勇)
记者看到在街区入口,由绍兴市公安局交警支队设立的“历史街区保护区”的警示牌非常醒目。这里24小时都不允许机动车辆行驶。车友们纷纷乘三轮车进入,并随时根据各自的需求停车拍照,非常方便。
仓桥直街的水道 (摄影 曹群)
在绍兴提起轩亭口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绍兴的闹市区,其位于府横街的东端与南北的"大街"(建国后易名为"解放路")的接合处,形成丁字路口。因为古代已在此建有轩亭口,故得此名。
绍兴轩亭口(摄影:冯赣勇)
辛亥革命前期的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就在轩亭口英勇就义。1930年在轩亭口建立了一座秋瑾烈士纪念碑。该碑由碑座、碑身和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边长3米,正面(西面)刻有蔡元培撰、于右任书《秋先烈纪念碑记》。 碑身镌有张静江书"秋瑾烈士纪念碑"字样。碑四周设栏板加以保护。
秋瑾烈士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记者随车友在绍兴最后观光的是东湖风景区。东湖位于绍兴古城东约六公里处,以崖壁、岩洞、石桥、湖面巧妙结合,成为著名园林,是浙江省的杭州西湖、嘉兴南湖等三大名湖之一。绍兴东湖虽小,但因它的奇石、奇洞所构成的奇景使其成为旅游业界人士公认的罕见的“湖中之奇”。
泛舟东湖(摄影:冯赣勇)
资料记载,绍兴东湖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秦始皇东巡时曾在此驻驾饮马,故被称为箬篑山。汉代以后,箬篑山成了绍兴的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又是采用特殊的取石方法,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
东湖留影(摄影:冯赣勇)
古代的劳动者取石还普遍深入到地下20多米,有的甚至四五十米处,日子一久,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
东湖秀水(摄影:冯赣勇)
清末,绍兴著名乡贤陶浚宣眼光独到,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绍兴亚都旅游公司导游梁海英告诉记者:“如果从空中俯瞰东湖,你会发现这是一个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摇橹的老艄公(摄影:冯赣勇)
车友们虽然不能乘飞机观赏东湖的景观,但是坐乌蓬船泛舟湖上,却也可尽享东湖美景;体味独特的民俗风情。摇橹的老船公头戴毡帽,他满脸的皱纹记忆着年轮的沧桑,听来费解的绍兴腔普通话,所有这些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江南水乡文化的独特风韵。
东湖风光(摄影:冯赣勇)
看到老船公,不由得想起进东湖景区大门时那幅色彩生动的“2005绍兴东湖乌蓬船风情旅游节”的巨幅海报宣传画。画上的人毕竟是假的,而眼前的老船公却栩栩如生。
宣传海报(摄影:冯赣勇)
据说,游览东湖最要紧的是对崖壁的欣赏。观看东湖崖壁,远看、中瞧、近观各有不同。沿着古运河旁围墙边小路步行远看,崖壁表面颜色深浅不一,洞穴形状各不相同,富有层次,多变化;沿着湖中小径可以中瞧,崖壁及崖壁所组成的洞穴给人以神奇,并禁不住为先人们的锲而不舍发出感叹;近观的形式当然是乘船入洞,在崖壁之下感受东湖,那时的你感觉可能会是自己的渺小。
斧刻般的崖壁(摄影:冯赣勇)
游船观东湖,最奇妙的是近观陶公洞与仙桃洞,可以说未进二洞等于没有到过东湖。陶公洞入口处仅容一艘小舟通行,进入洞内之后却是另有洞天,在洞底仰望小片天空,坐井观天的意境悠然在目。站在岸上看仙桃洞,只是一座简单的石框门,而你在和仙桃洞零距离接触之时,才能在导游人员的指引下,见到与倒影组合在一起的巨大仙桃。
东湖仙桃洞(摄影:冯赣勇)
东湖还是富有历史意义的胜迹,孙中山、陶成章、徐锡麟、鲁迅等都曾到过东湖游览或商量革命大计。陶成章遇难后,绍兴人民为纪念英烈,在东湖建立了陶社。1916年八月,孙中山先生还亲临陶社致祭。建国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多次到过东湖。郭沫石在东湖还留下诗歌一首:“箬篑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
郭沫若题词(摄影:冯赣勇)
车友坐在乌蓬船上,崖壁上雕刻的那首郭老苍劲的诗迹历历在目。游览东湖的游客不仅会被如画的景色所吸引,而且还会被劳动人民手足胼胝创造的如此奇迹所感动。
东湖观光留影(摄影:李瑞成)
登岸后在湖畔上的茶座小憩,车友们品着绍兴黄酒伴着茴香豆海阔天空地一顿神聊,那种感觉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傍晚时分,记者同来东湖的车友们意犹未尽地离开这里,至此绍兴之行圆满结束。(图文:冯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