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庆前夕,离退休老同志推出一个“晚晴展”。布展时,我先睹为快地观看了全部展品:充满朝气,充满阳光,充满欢乐。虽然偌大的展厅里只有我一个人,我仿佛看到这些老同志可亲可敬的身影,听到他们开心爽朗的笑声……
首先想到的是胡显信——这次展览的主要策划者,原报社办公室主任,我家住在“民23楼”时的近邻。上个世纪末的某个夏夜,老胡突然打来电话,邀妻和我去他家赏昙花。摆在客厅的那盆昙花开得正“HIGH”,一大朵,一大朵,花瓣白嫩,香气袭人。有道是“昙花一现”,可胡家这株昙花却善解人意,让我们欣赏了足足一个时辰,仍无“倦色”。真没想到,长期从事行政工作的老胡竟有如此雅兴。雅兴何止一个,老胡还擅丹青,山水、花鸟、人物均能画上几笔。嗓子也好,经常引吭高歌,夫人吴曼西钢琴伴奏。老两口还坚持剪报,收集的养生保健资料“传阅率”极高。
“快乐就在你的身边,看你是否去找,”老胡如是说。
受老胡夫妇的感染,“民23楼”自发形成一个“引吭高歌俱乐部”。从1998年9月开始,每周一歌,八年未断,涉及古今中外各类歌曲近300首。十几位“歌手”大多是中国日报的,也有外单位的,水平高低暂且不论,每次唱罢通体舒畅。“排练场”原设在二楼胡家,最近刚刚转移到一楼于友家,盖因于友老伴年事已高,上楼有点吃力,歌友们遵循“以人为本”之原则,毅然迁址。
新“班主”于友曾任报社副总编辑,年已九旬,体格康健,头脑清晰,时常写点文字。此次展出的于友著作,显示了这位新闻前辈“与时俱进”的气魄与风采。在中国日报,有相当一批德艺双馨的老新闻工作者(包括我熟悉的金铿然、何廷庆、郁雋民等老师),以自己的专业特长,在继续为社会做贡献。
郁隽民老师(自称“本老太”),乃大作家郁达夫之侄女、大画家郁风之二妹也。退休前任报社特稿部主任,工作兢兢业业,性格风风火火,是一位有艺术气质的“酷老太”。多日不见,竟“亮”出一套关于农业方面的书。其中原由,请听郁老师“交代”——
“本人解放前毕业于金陵大学农学院,解放后服从分配,一直搞英语工作。虽曾书面申请‘归队’搞农业,未被批准。而离婚近30年后于93年再婚时,却被老伴(原农业部长何康,引者注)讥为农业的‘叛徒’!为洗刷‘罪名’,乃花两三年时间,作为七人编辑组成员之一,帮他组织、出版中、英文两版的《中国的乡镇企业》一书。除组稿、编务外,还为英文版编写了三篇农民出身的乡镇企业家创业历程的人物特写文章。”
“晚晴展”生动地再现了报社离退休人员丰富多彩的生活:有的写书,有的绘画,有的唱歌,有的拍照,有的游山玩水,有的面壁静心,有的梅开二度,有的含饴弄孙……真正做到了“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一个人,不论选择何种方式,不论是工作还是不工作,一定要有乐观的心情、平和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心气。
参加“晚晴展”的还有一位重量级人物,那就是我们的老社长江牧岳。江老离休多年,始终处于“奔忙”状态。办了一个“徐霞客研究会”,倡导“旅游文化”,会员遍及全国。左右两员大将,一个叫黄实,一个叫林国志,辅佐江老,把协会办得红红火火,《徐霞客研究》编了13辑,还出版了一系列“徐学”论著。为庆贺《中国日报》创刊25周年,已经91岁的江老欣然题词:“和而不同,自强不息。”
八个字,意味深长、内涵丰富。有和谐,有宽容,有多元的价值观,有科学的发展观,有对名利的淡然置之,有对人生的大彻大悟。恩恩怨怨,在我这里终止;欢欢笑笑,愿同他人分享。江老题词是对展览的精辟概括。“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愿此类展览每年都能举办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