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还年轻,干劲十足,偶尔总有一些瞬间会让你联想到自己老了之后的生活。
也许是看到了公交车上老人颤颤巍巍的步子,也许是因为家里要把爷爷奶奶送进养老院,也许是因为周边的老人,因为突发疾病进了医院之后,然后就再也没回来。
医疗纪录片《人间世》,讲述了不少医院里老人的故事
老了之后去哪儿?这是个问题。但要去哪儿养老这个问题不是你个人就能决定的,很可能还取决于你家人的意见,更重要的,还可能由整个社会和国家来决定。因为当你的老龄生活到来的那一刻,去哪儿养老、养老环境如何、能否维持自由和快乐,很大程度上和当下的社会福利和国家养老政策有关。
简单举个例子,现在的养老环境和几百年前肯定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印度,原来只有贵族有钱有闲,可以选择在老年不工作,安安静静退休享受晚年生活。自然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养老院,因为人家呆在家里就可以找人来照顾自己。
印度电影《老爸102岁》,讲述了一个老爸把儿子送进养老院的故事
到后来,国家普及了养老金政策之后,养老才成为大众都能享受到的福利,养老院自然就开始发展了。
所以在当下,我们是如何应对养老这个问题的呢?
01 养老,一个现代问题
在讲到各种具体的养老现实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一个问题——养老一直以来,对社会都是一个问题吗?
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选择家庭或养老院度过晚年生活,是一个现代人才会面临的困境。
为什么这样说呢?是因为在原本以宗族作为纽带的农耕文明里,照顾老人的老年生活是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宗族的事情。而现代化发展到今天,我们离开了土地,构建起城市,老人寻求社会机构的帮助,比如养老院、社区等等,来安排自己的老年生活,才成为一个常见的现象。
敬老崇老是许多文化中的传统
究竟城市的发展给老人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变化?
在城市还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我们对“老”这个词的敬畏心要强烈得多。大概没有家庭会丢下老人独自生活,即使儿女们需要外出打拼,也会留下最小的孩子陪伴父母,照顾他们,中国人传统“养儿防老”的观念就是如此。
当然不只中国,在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经历。她生活在19世纪中期,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哥哥们各自结婚后,她和妹妹一起陪着父母,直到父母去世。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
放在今天,狄金森的故事可能不太常见了,大多数时候,我们会倾向于把年迈的父母送到养老院,或是请护工来照顾他们。一方面是现在的养老机构更成熟,老人在其中能获得比在家中更专业的护理,另一方面是儿女太忙了,或是生活方式和长辈有巨大的鸿沟,三代甚至四代同堂的生活不是那么轻松。
但是等等,为什么以往一大家族一起生活可以保持和谐呢?实际上,养老这个问题背后还有更深层的社会文化方面的原因。
原本我们的社会是有“崇老文化”的。能活到老年的人并不多见,在信息并不发达的过去,“老”代表着生活经验丰富、有智慧,他们往往是一个宗族的秩序维持者,直到去世都维持着一家之长的地位和权威,支配政治权力。
而到了信息技术发达的现代,我们获得知识和经验的渠道更多了,甚至远远多于老年人几十年积累下来的生活经验。这样一来,老年人不再独自掌握智慧,他们的地位被动摇了。
更具颠覆性的是,时代实在变得太快了,老年人可能还没来得及学习新的技术和人情关系,就已经失去了灵活的思考能力。比如现在,你的父母或爷爷奶奶更需要你来教他们,怎样用微信、淘宝、支付宝,或是滴滴打车。
现如今,许多老人对智能手机十分头疼
而对年轻人来说,他们也不需要专注于继承父母的产业或者职业了,可以选择背井离乡外出打拼,闯出一番事业,于是他们和父母在生活上的摩擦更显著。
再加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老人可以匀出更多钱和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无需劳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一来,“退休养老”的生命格局就出来了。
02 怎样养老?这里有一些参考
老人退休、寻求家庭或社会机构,比如医院、养老机构的帮助,安度晚年生活,的确成为一种全球化的趋势,即使在传统家族观念浓厚的亚洲,老人独居的比例这些年也在猛烈攀升。
不过问题在于,衰老到一定程度,人往往很难照料自己的生活。洗澡的时候摔倒了没有人送医院怎么办?遇到骗子没法分辨,被骗钱了怎么办?独自生活的时候觉得孤单怎么办?
通常来说,他们有两种选择。
一是保持传统的习惯,留在家里让儿女或其他家人照料,不过在快节奏、人口流动程度高的现代社会,儿女们都为了自己和下一代疲于奔命,时时陪伴都显得有些奢侈,更何况老人一旦生病,儿女们没有专业护理的技能,更处理不来了。
第二种是去养老院,这种地方能保证老人的安全,比如督促他们定时吃药、定时活动,把他们保护起来避开外界的纷扰。但对人来说,就完全谈不上自由了。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有人监控,要被迫和不认识的人生活在一起,远离亲人朋友。听上去“养老院”“孤独”、“可怜”这些词总是联系在一起。
养老院的老人
难道就没有让老年生活过得快乐一些、自由一些的选择吗?我们来看做得比较好的两个国家,美国和日本。前者有许多实验性的养老机构,后者因为老年化情况的严重,养老问题基本上是一个社会问题,不妨来看看这两个案例。
在美国,家庭式、社区化的养老成为一种新的理念,来替代家庭或养老院,成为第三种养老方式。一方面把老年人的生活需求纳入到社区的建设当中,另一方面,是从老年人的角度出发来改善他们家的生活环境,给他们更多的自由。
听起来似乎有点抽象?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在纽约北部的小镇新柏林,一名叫比尔·托马斯的医生给当地的一个养老院带回了一堆动物——一只叫靶子的灰狗,一条叫生姜的哈巴狗,4只猫和100只鸟,把疗养院里所有的人工植物都扔掉,摆上鲜活的植物,员工的子女放学后可以来玩,家人和朋友也可以在疗养院的后花园玩耍。
这样一来养老院一下就变得有活力起来。这个实验持续了两年,结果发现养老院居民需要的处方下降了一般,尤其是针对精神类的药物,死亡率下降了15%。
比尔·托马斯所在的大通疗养院老人在和鹦鹉互动
这是1991年的故事。如果说美国的养老压力来自公众的未雨绸缪,那么日本社会的养老压力就源于一个很残酷的现状——日本是最早迈入老龄化的国家之一,到2016年65岁以上的老人超过四分之一。
这么多老人怎么安置?也是因为发展时间早,日本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养老体系。按照功能,养老机构可以分为福利型、保健型和医疗护理型三类。分别针对有特殊照护需要的、有长期照护需要的和专业长期需要的老人,不论是有阿尔兹海默症还是无法独立行走,都能找到合适自己的。
这些机构有贵的、便宜的、免费的,这取决于背后是政府出钱还是财团出钱。至于照护人员,都需要经过理论、职业道德、实际操作的学习,才能入职;另外如果你有特殊的要求,他们也可以满足定制的、个性化的需要,包括养老服务,甚至是未来的告别仪式。
日本的养老机构
03 中国的情况如何?
日本严重的老龄化可能对我们来说有些陌生,但对当下的中国来说,老龄化越来越严重也是不能避免的。2016年老龄人口占16.7%,截止到去年,我们成为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达到2.2亿人。而且在全球范围内,老龄化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社会如何回应?可能你对以前网络上调侃的段子还有记忆——五十年前国家说养老是政府的事,五十年后养老鼓励家庭多承担一些。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我们的养老发展才刚刚起步。
我们的养老产业从2013年才刚起步,而隔壁日本比我们早了几十年。目前大多数养老的压力还是给了家庭。家庭承担了90%的责任,7%是社区养老,剩下3%才是机构养老。比如说,我们国家有两亿以上老人,机构里的床位只有几百万。你可以说这是东亚人的传统观念造成的结果,但当你放眼其他地方的时候,会发现我们能去的地方太少了。
各国人口老龄化状况对比
我们能看到近些年有许多的尝试,尤其是2016-2017年,是社区养老风起云涌的一年。社区养老的好处很明显,家人可以自由工作,老人也有一个“家”一样的环境。我们有老年公寓、养老院这些传统的养老机构;也有老年城,专门建立的一个老年的社区,模拟正常的社区环境,举办许多集体活动。
老人也在自己做些什么。在媒体报道中,有杭州、北京等一些地方,出现了老人自己组团养老,一起生活,并彼此照料的案例。
但这种实验大多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老年人的生活状态是在改善,他们可以获得更独立的生活,可以和同龄人玩耍,可以在互相关爱中获得满足感和存在的意义。但是遇到的麻烦却是复杂而多样的。
社区养老现状
资金是一个最麻烦的事情,目前的许多相对平价的养老项目偏公益性,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如果一旦收费太贵,老年人很可能负担不起。城市和农村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别,大多数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的试点都在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农村根本没有类似的概念;还有就是来自家人的情感关爱,始终是缺失的一块。
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来源:精雕细课 原作者:包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