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剧《老酒馆》已顺利收官,但剧中的故事情节却仍旧令人回味悠长。剧中老掌柜的那句:“几千年的酒风、酒韵、酒德、酒境,得多品、多琢磨,才能喝明白、喝透亮。”这也正是我们中国酒精神的内涵所在,那今天知识君就带大家好好的品一品、道一道我们中国的饮酒文化。
说起中国与酒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数千年来,中国人与酒的故事说也说不完。酒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潇洒豪放;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愁别绪;也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的孤寂忧愁……人随酒暖,情随酒深!一缕酒香,饱含深意,正是中国味道最好的体现。
在当代,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从某种角度上说中国的酒文化就是白酒文化。
源远流长,5000年酒史大起底
中国酿酒的历史实在太久远了,究竟从何时开始,众说纷纭。归结起来,主要有3种说法,分别是:黄帝时期传说、仪狄造酒说以及杜康造酒说。
主张酿酒技术发源于黄帝时期的人认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加上《黄帝内经》中不仅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还提到过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就是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两相结合,认为酿酒技术出现在黄帝时期也是合情合理的。
《吕氏春秋》和《战国策》都不同意这个观点,这两本书把酿酒的功劳归功到了夏禹时期的仪狄身上。但仪狄为人过于神秘,除了知道名字以外,关于她的出身、经历都找不到一点线索。过于单薄的人设降低了仪狄造酒说的影响力。
不过关于造酒,流传最广的说法还要算杜康造酒说。
《说文解字》在解释“酒”的意思时,特别注明:“杜康作秫酒”,秫酒就是用黏性高粱为原料制成的清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用粮食造的酒。
相传,杜康把吃不完的粮食放在干枯的树洞里,过了一段时间,发现藏粮食的树洞边上醉卧着一群小动物。走近一看,才发现树洞中渗出许多带有芳香的气味的水,这便是最初的酒。曹操《短歌行》中的名句:“何以解忧?惟有杜康”,进一步拉高了杜康的知名度,后人更是尊称杜康为“酒圣”,认他做了酿酒业的祖师爷。
![]()
考古研究发现,我国第一个饮酒高潮是在商代中晚时期,专家还从商代古墓里挖出了酿成的酒。神奇的是,足足3000多年的时间过去,酒香居然仍未散去。
很多商代遗址都发现了不少类似酒和酒器的踪影,从中不难看出商代酿酒功力的成熟与发达。
转眼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酿酒技术比起前代产生了质的飞跃。人们逐步掌握制曲的技术,不仅酒的度数大大提高,酒的品种也迅速增多。更是让魏晋名士饮酒成风,这其中最令人哂笑的便要属“竹林七贤”的故事了。
这个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名士组织自诩风流,对当官毫无兴趣。出身贵族的他们平日里也不必为生计操心,闲着没事成天酒在竹林里喝酒、弹琴、纵歌,打发时间。七贤中的刘伶虽然才气比起阮、嵇二人差了一截,但其嗜酒的程度绝不输任何人,喝多了还会把衣服脱个精光。有客人到他家拜访,却看到个留着胡子的小老头一丝不挂地在屋子里四处乱跑。忍不住觉得滑稽可笑,可刘伶却说:“我把天地当房子,把房屋当裤子,你们好端端地干嘛跑到我裤子里来?”真不知道该说他潇洒不羁还是脸皮略厚。
唐宋时期出现了酿酒著作《北山酒经》,树立详细地描写了通过蒸馏法酿酒的全过程。要知道,此前的造酒工艺一直以酿造酒为主,关于蒸馏酒的正式记载还是第一次。河北省青龙县还出土了金代黄铜蒸馏器,敦煌壁画中也有关于西夏酿酒蒸馏的画作。在文献资料和文物资料的双重佐证下,我们可以拍胸脯保证:宋朝人甚至是当时的少数民族都已经掌握了蒸馏酒的技术,真正意义上的白酒终于诞生了!
白酒真正的大规模流行,是在元代。《本草纲目》中说:“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目前主流的看法都认为:白酒始自宋代,推广在元代。
明清时期的中国虽然没有走上工业革命的道路,酿酒产业却空前发达。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的酿酒已经形成了南酒、北酒两大体系,各具特色谁也不输谁。南酒是南方风味酒,尤以江、浙、皖一代最为有名,以绍兴酒为首的黄酒系统,而北酒则多为白酒,以京、冀、晋、鲁、豫、陕等产地为佳。清朝末年,大量外国酒如红酒、啤酒等纷纷进入中国,对中国近现代酒业发展影响重大。
白酒的秘密,醇酒不易酿
说回白酒,白酒是中国酒类的统称,又称烧酒、老白干、烧刀子等,与白兰地、威士忌、朗姆酒一样属于蒸馏酒。要想得到高度数的烈性酒可不容易,在酿造完成后还要再进行蒸馏冷却,才能有所收获。
长江上游和赤水河流域的贵州仁怀、四川宜宾、四川泸州三角地是我国白酒产业最发达的地区。酿酒规模大、品质高,其中,茅台、五粮液和剑南春组成的“茅五剑”组合被称为中国三大名酒,算得上白酒界的TFBOYS,个个都是顶级流量。
中国白酒具有以酯类为主体的复合香味,以曲类、酒母为糖化发酵剂,利用淀粉质原料,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和勾兑而酿制而成的各类酒。
白酒的原料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高粱、玉米、大麦、小麦等。酿造过程大体分为两步:第一步先利用酒曲把粮食中的淀粉分解成糖类;再利用酵母菌使葡萄糖发酵产生酒精。白酒独特的香气,来自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酯类、高级酯类、挥发性游离酸、乙醛和糠醛等物质。简单来说,产生的酯类越多,品种越丰富,酿成的白酒也越香,优质白酒的度数通常在50度以上。
![]()
自然状态下酿成的白酒难以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必须经过勾兑才成。这里说的勾兑可不是像不法商家往酒里兑水,以次充好,而是将不同酒精浓度的白酒, 分次蒸馏, 再按不同比例进行勾兑。经过勾兑的酒,不仅口感上了一个档次,色﹑香﹑味上也更加均衡,适合饮用。勾兑完成的白酒就可以进行灌装了,不过在上市前还需要进入地窖待上一段时间冷静冷静,等到去除了新酒的辛辣味和糟味,才能走向市场,成为消费者手上的香饽饽。
一方山水,孕育一方佳酿
白酒是典型的土特产,想要酿出一坛好酒,光有好技术可不够。原产地的水质、气候、粮食品质都会对酒的质量造成影响。中国酒业已经形成了北酒、南酒两大体系,北酒则多为白酒,以晋、鲁、豫、陕等产地为佳。南酒是以绍兴酒黄酒为首,尤以江、浙、皖一代最为有名。今儿个知识君带您从北往南走一遭,瞧瞧这水土究竟是如何影响到酒品的。
![]()
首先从山西出发,山西地处北方,冬天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风沙多,秋季短暂,气候温和,这种气候显然不适合白酒的发酵。聪明的山西人发明了地缸发酵法:先在地上挖个大洞,再把酒缸放进洞里,通过往缸与缸之间灌水来调节温度,保证酒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环境里被发酵。如此酿出的汾酒清香醇正,不带其他异香,干净凛冽,回味悠长,是典型的清香型白酒。
清代作家袁枚在《茶酒单》中说道:“既吃烧酒,以狠为佳。汾酒乃烧酒之王,驱风寒、消积滞,非烧酒不可。” 汾酒在白酒中属于度数较高的类型,最高度数可达65度,对治疗风寒也有着不错的效果。
山西以南就是陕西,陕西最出名的便是西凤酒。西凤酒在古代又被称为秦酒、柳林酒,始于殷商,盛于唐宋,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属于传统名酒,深得文人雅士的喜爱。文学巨匠苏东坡笔下“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中的“酒”指的便是西凤酒。
西凤酒无色清亮透明,醇香芬芳,清而不淡,浓而不艳,集清香、浓香之优点融于一体。说来有趣,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奇妙的景象,起初竟是因为陕西人从山西学到酿酒技术后,却苦于没钱买酒缸,只能把酒直接放进泥窖里,没成想泥窖中的微生物环境更适合浓香型白酒的发酵。偏偏当时陕西人钟爱的却是清香型白酒的口感,于是干脆把心一横,“毁窖”酿酒,每年挖掉一层泥,用新土重新造窑,防止菌群疯狂发展生长,让酒的香气太重。
越往南微生物菌群的繁殖也越疯狂,四川盆地水土丰饶,气候湿润。无论人们换土换得多勤,酿出的酒总是充满各种复杂的香气。但细细品尝后发现,四川出产的白酒闻起来芳香馥郁,入口却又甜又绵,十分柔和协调,渐渐爱上了这种味道。于是人们反其道行之,非但不再“毁窖”,还把陈年老窖当成了宝,老窖泥中的总酸、总酯含量和腐殖质及微生物种类非常多,窖越老酿出的酒越香。如果你也对这种浓香型白酒感兴趣,可千万不能错过五粮液和泸州老窖。
再往南的名酒产区便是位贵州北部的茅台镇,这里简直是为酿酒而生的风水宝地。当地出产的红缨子高粱淀粉含量非常高,赤水河水水质出色,入口微甜、没有杂质,都是酿酒的好材料。加上河谷地形带来的小风速和闷热潮湿的天气,十分有利于茅台酒的酿造和微生物的发酵。酿酒的过程中淀粉经过反复发酵,给茅台酒带来了一股独特的酱香。酱香型白酒清澈透明,色泽微黄,入口即可感受到浓郁的酱香和一丝焦香,口感细腻柔和,苦味适中,耐人回味。
逛完了西南的贵州,最后再到东部沿海的江浙沪包邮区看一看。江浙人口味偏甜偏淡,性子也更加柔和。温暖舒适的气候使江浙人无需喝烈酒抗寒,所以他们更爱度数低、有甜味、好入口、 不伤胃的黄酒。黄酒的主要原料是大米,鲁迅的故乡绍兴所产的黄酒品质优良,是南方酒系的代表。鲁迅的作品中也时常见到黄酒的身影,其中最经典的形象莫过于那个穿长衫却站着喝酒,每日说着“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穷困潦倒却死要面子的迂腐书生孔乙己了。
绍兴黄酒主要分为四类,分别是:元红、加饭、善酿、香雪。元红酒就是人们常说“状元红”,虽然名字好听,但口感单一,酒体粗糙,算不上什么好酒。而善酿和香雪是加强型黄酒,在制作中是以元红酒代替酿造用水而成的,含糖量比较高,长期饮用对身体并不友好。真正代表绍兴酒的是加饭酒,酒品醇厚,香气浓郁,大名鼎鼎的花雕酒就是加饭酒的一种。黄酒中的微生物活性较高,贮藏的年份越长酒味也越香,十年陈酿的价格和新酒的价格差距可以达到数十倍。
酒文化的传承——酒具与饮酒礼仪
文化的传承需要载体,酒文化也是一样。酒具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一个时代文化。酒具的类型远比知识君想象得丰富,爵、角、觚、觯、尊、壶……简直多到让人分不清。不同造型的酒具代表着使用者身份的尊卑。《礼记》中说“贵者献以爵,贱者献以散”。酒器的等级有严格的划分:一等酒器爵,二等酒器觚,三等酒器解,四等酒器角,五等酒器散,六等酒器壶。现代人喝酒在酒器的使用上不再分三六九等,不过由于白酒度数高,讲究浅斟慢酌,因而饮用时会选择体积小的酒杯。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一个关于酒具的著名故事:令狐冲与祖千秋论酒,祖千秋说“饮酒须得讲究酒具,喝甚么酒,便用甚么酒杯”。比如“玉碗盛来琥珀光”,可见玉碗玉杯,能增酒色;“葡萄美酒夜光杯”,酒入杯中犹如鲜血,增添豪情;关外白酒用犀角杯盛之,增加醇香;米酒味淡,用大斗豪饮方显气概;还有高粱酒用青铜酒爵,百草酒用古藤雕杯,梨花酒用翡翠杯,玉露酒用琉璃杯……酒与酒具交缠融合,让酒文化在味蕾中传承延伸。
![]()
如果说酒具是酒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那酒礼就是中国传统酒文化的根基。中国是礼仪之邦,喝酒的规矩自然也不会少。古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在酒宴上,主人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得说上几句敬酒辞增添情趣。如果有长辈在场,只有得到长辈允许,晚辈才可以喝酒;晚辈也绝对不能比长辈先喝完杯子里的酒,这种尊敬长辈的礼仪一直传到了今天。
美酒相伴,夫复何求
美酒是平淡生活最好的调味剂。正如南唐词人冯延巳在祝酒词《长命女》所唱:“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人生在世,不过如此:有歌有酒,健康长寿,爱人在伴左右,基本就是平凡人追求的小确幸,如此如此,那你我究竟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
来源:快资讯美食
免责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及转载者本人,不代表平台观点和立场。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