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上演的剧目中,从演出前的彩排到与媒体碰面交流会,正式公演直至最后进行交流座谈的还真不是很多,而北京人艺当年将一部当代德国的优秀戏剧搬上中国戏剧舞台的《皮脸》,就是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那是2004年1月10日的晚上,被称为“残酷喜剧”的德国当代现实主义话剧《皮脸》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举行了彩排演出。演出结束后,在大厅举行了与媒体碰面的小型酒会。
《皮脸》中女主角(杨青饰)
《皮脸》中男主角(吴军饰)
作为该剧双组演出阵容中一组的吴军与杨青当晚首场登台亮相,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观众们被二人富有层次、细腻而默契的精湛演技,伴随着剧情的层层递进所深深吸引,乃至场灯大亮演员谢幕时,人们才恍然而知全剧的结束。顿时,小剧场里爆发出观众们一片热烈而长长的掌声。
剧照精选(摄影:冯赣勇)
在掌声中,总导演林兆华、导演关山等主创人员也走上舞台和演员们一起向现场的观众几次鞠躬表示感谢。于是,又引发了观众们对演出成功所表达的一番更加热烈的欢呼喝彩之声。
《皮脸》是一出在当代德国引起轰动的话剧,该剧用戏谑而直接的方式大胆的表达了对当前生活的态度,自1992年公演以来,很受欧洲年轻人的欢迎,并在舞台剧演出非常活跃的柏林获得多个戏剧奖项。
女主角杨青接受记者采访
男主角吴军接受记者采访
男主人公的扮演者吴军是文华奖、梅花奖、飞天奖等多个表演奖的获得者,他曾在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中饰演雷锋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女主人公杨青因为在《候车大厅》等情景喜剧中的精彩表演,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赞赏。 《皮脸》从1月11日开始正式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公演。
《皮脸》交流会(摄影:冯赣勇)
2004年1月31日上午,时隔《皮脸》公演20天后,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实验剧场,在德国巡回滑稽剧《皮脸》的表演舞台上,童道明、叶廷芳、林兆华、蔡尚君等专家和该剧的主创人员还有首都的新闻媒体记者们相聚一起,对《皮脸》进行了一次小型座谈,再次畅谈对话剧《皮脸》演出的感受。交流座谈会在该剧制作人郭斌先生的开场白下,到场的与会者相继发言。
《皮脸》总导演林兆华先生
《皮脸》的总导演林兆华表示,要陆续把当代德国的优秀戏剧搬上中国的戏剧舞台。对于广大中国观众来说,这还是我们第一次在第一时间领略到西方当代戏剧的风采。林导演说他早已看到,现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极其缺少西方经典戏剧,而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戏剧,不是古典剧作,就是在西方几十年前上演的作品,像这样在西方尚属新鲜的作品实在是十分稀缺。因此,《皮脸》的上演不仅让中国观众看到了一种新的戏剧风格,也让中国戏剧界得以真正和国际接轨。
话剧《皮脸》制作人郭斌先生
《皮脸》导演关山,在谈论排演话剧感受的同时对这次的演出进行了总结。同时,他还希望对国外话剧的表现形式有所创新。主演杨青说:“我觉得我演的这个女人在剧中并不是主要人物,她生活在社会的底层,没有心情对生活做那么多深刻的思考,即使她做了,她也仍然无能为力,所以她关心的只是失业和啤酒的问题。在这出戏里吴军才是真正的主演。”
演员余皑磊(左)与杨青(右)
演员吴军以幽默诙谐的语言畅谈了自己以一个现役军人身份,饰演这样的一个角色的感悟。与众不同的身份使吴军有了与众不同的感受。对于吴军来说,出演《皮脸》成了他表演生涯中最大的一次挑战:“我一开始根本不能理解为什么剧中的人物会这样疯狂,我不能理解那些德国青年,我自己平常也没有那么的抱怨和想法。我只能在排练的时候努力去向那种精神实质靠近,这次表演对我来说非常艰难,以前我演的都是'正戏',只有这次演得这么疯狂,我在现场表演中还融入了很多即兴的东西来表现这种绝望和疯狂。”
著名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先生
著名戏剧评论家童道明先生在发言中强调了导演的重要性。发言中,他讲述的一个刚刚发生的事情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今早在来参会之前,去了潘家园古玩城,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一本1952年版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名著《我的艺术生涯》。在这本书的封面上,有用钢笔写的"毒草供批判"几个字。同时,封面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头像的脸上还被打着叉子。
德国戏剧研究专家叶廷芳先生
他说,这些历史印记,应该是我们国家戏剧艺术发展最低谷时期的真实见证。好的是,今天,我们终于翻过了历史的一页,戏剧艺术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他还拿起那本书,念了书中最后一段的经典之语,引起了与会者们的强烈共鸣。
记者同林兆华导演(摄影:郭斌)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从事德国戏剧研究的专家叶廷芳先生,对林兆华导演的工作室存在的意义给予了很大的肯定。他对于林兆华导演积极引进国外话剧的这种举动表示赞许,认为这样对中国人民对国外的生活方式和戏剧表现形式的理解有帮助。当天晚上,话剧《皮脸》在北京人艺实验剧场进行了首轮的最后一场演出,算是为这部剧作从创编到演出的过程圆满地画上了一个句号。(图文:冯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