徜徉于一排排书架之间,恰似云中漫步。封面悦目,墨页飘香,翻阅时有一种说不出的快感。我喜欢书店的氛围,隔三差五总要体验一下。若相中合意书,则采得野花归;偶尔空手而返,也怡了怡倦眼。北京的大小书店可谓多矣,我经常造访的有万圣书园、光合作用书房、中关村图书大厦和第三极,离本人所在的单位都不远。
眼下,逛书店的远没有逛时装店的人多,但毕竟有爱书人在,而且越来越多。位于中国美术馆东侧的三联书店,上下楼的木梯上坐满了看书的人,有大人,有小孩,一个挨着一个,看得全神贯注。透过他们平常的身影,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改革开放多年,出版界早已从“沙漠”变成了“热带雨林”。各类图书应有尽有:文学的,非文学的;学术的,“戏说”的;高雅的,低俗的;传统的,前卫的……所以购书必须谨慎。要选择自己需要的书,德艺双馨的书,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书。选书要看作者,还要看出版社,更要看质量。内容是否原创?文笔是否生动?装帧是否精美?均在“面试”范围。如不及格,则只能一边呆着去。
购书也认名牌。有些作者我很信任,每出书,必购之。学者季羡林,年近百岁,仍不封笔。近作《病榻杂记》,谈人生,谈学问,东方神韵,青春气息。作家王蒙,年过七旬,锐气不减。自传三部曲已经出了两部(《半生多事》和《大块文章》),抖了许多“猛料”。女作家陈染,人到中年,文风渐改。散文集《谁掠夺了我们的脸》,少了几分乖戾,多了几分豁达,真正“与往事干杯”了。
购书乐,乐在识“今雨”。旅美作家张宗子,一连推出三本集子:《书时光》,《空杯》和《开花般的瞻望》。文字灵秀精雅,凝聚汉语之美。小女子桑格格,写了一部自传体小说,十分有趣。“我两岁的时候口头禅是:我小时候……”开篇第一句,就让我不能不一口气看完她的《小时候》。
有朋友建议我网上购书,既便捷,又省钱。说得有些道理,但我仍习惯到书店。***风气不正,所谓“假烟假酒贾平凹”。轻信网站的“忽悠”肯定上当,必须亲自到书店“验货”。某三流作家写了一本言情小说,俗不可耐,“腰封”上却赫然标着:“惊天力作,直逼鲁迅文学大奖”。如此“牛蛙”,能不提防吗?
不知从何时起,淘旧书成了时尚,本人也偶尔一试。清华大学西门有一家很不起眼的小书店,收集了一些较有价值的旧书,我曾在此淘到一套《蔡和森文集》。看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几次提到蔡和森,文章可比***。今番得之,挑灯夜读,果然出手不凡。成府路邮局的二楼是旧书超市,专门处理压库书,最低可打两折。我在这里偶然发现一本《烟斗随笔》,作者是日本作曲家团伊玖磨,文章写得平实清爽,超凡脱俗。不知何故,一块美玉竟流落于此。
并非所有的旧书店都能发现“美玉”。位于昊海楼地下一层的淘书公社,店面挺大,旧书成堆,可就是找不到想要的书。不知是好书已被他人淘尽,还是正行进在通往“公社”的大路上。不过,这家书店对读者的“七条忠告”倒是写得精彩,大实话加上冷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全文转抄如下:
“本社不是书店,而是旧书店;此间存货破烂居多,淘到宝贝纯属偶然;万一淘到好货,请勿声张,以免他人嫉妒;尽管便宜,消费仍需节制,务必预留返程车费;淘书容易上瘾,而且极难戒除,建议每周只逛一次;看过了也许失望,请马上通知朋友慎来此处;如果以上忠告仍不能打消你进店的念头,那么本社只能遗憾地欢迎你成为社员。接头暗号:社员都是向阳花。”